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译

2021-11-28 13:34:56徐婵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徐婵

(云南长水外国语中学滇池度假区学校,云南 呈贡 650500)

一、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为了让国外读者体会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不少翻译家将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让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名篇目。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尽显其空灵洒脱的笔墨,创造其神奇瑰丽的意境,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体,体现了词人的豪放词风。

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译本。比如陈贤德、王帅(2020)从“三美论”出发,细致分析了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本,并讨论其所展现出的“意美”“音美”和“形美”。魏际兰、李静(2019)从诗性特征方面详细分析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三种不同译本,并指出许渊冲的译本最具有音象美,林语堂的译本最看重意象美,伯顿·华滋生的译本最符合事象美。周闪闪、郭继东(2017)从存异理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朱纯深的英译本,进一步说明了在从事典籍英译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遵循存异理论的重要性。苏琳(2016)在及物性理论的指导下审视原作与许渊冲、林语堂两位大家的英译本,发现不同的译本反映出不同译者对世事的不同感悟。

笔者的单名“婵”与妹妹单名“娟”皆出自此名篇。虽然国内外许多大家,如许渊冲,John A. Turner,林语堂等,都翻译过此词。但由于笔者名字出自此篇,想亲力亲为翻译此篇;并在“三美论”的指导下完成整篇译本,译文中也体现出“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从而进一步说明“三美论”用于鉴赏和指导翻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特别之处,此词有词前序,笔者也进行了翻译,会出现在附录中,但此文不对这一部分进行分析。

二、“三美论”

“三美”之说是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鲁迅指出:“诵习一字…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李正栓、严云霞认为许渊冲的“三美”说是对鲁迅创作理论的借鉴和发展,并指出许渊冲把这“三美”用于翻译美学,视之为翻译本体论,可见,其认为翻译与创作同等重要(李正栓严云霞2020:93)。

“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意美是指在翻译实践中要传递原作的内容,要把作者的意思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感悟作者的意蕴;音美包括节奏、格律和韵式,体现出了诗歌的音乐性;形美,要求与原作者在对仗、诗句长短等方面尽可能地保持一致。

三、从“三美论”的三个层面分析笔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译本

(一)“意美”层面

据前文所述,“意美”既要传递原作含义,又要展现其神韵美。许渊冲(2006)认为:“传达了原诗的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译诗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得好的翻译。”由此可见,“音美”和“形美”是必要条件,而“意美”是充分必要条件。且看笔者在翻译中是如何体现“意美”的。

在翻译“明月几时有”这一句时,笔者将“明月”译为“moon bright”,这既能突出“中秋”这一主题,又能表现出中秋月亮“明”这一特征。在翻译“把酒问青天”这一句时,笔者把“青天”翻译成“sky”,并没有保留原词中的“青”,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其一,词人作词之时已是深夜,月亮当空,不能明察天的颜色;二,“青”为颜色词,更是文化负载词,如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此句中“青”代表绿色;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此句中“青”代表黑色。所以这里不把“青”翻译出来,并不是漏译,而是一种明智之举。笔者在翻译“又恐琼楼玉宇”一句时,将“琼楼玉宇”直译为“jade buildings”,旨在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琼楼玉宇”图,那是怎样的一番繁华的盛景才可称之为“琼楼玉宇”?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在翻译“起舞弄清影”时,笔者将“起舞”直译为“dance”,直接采用名词或用作动词的方法,将词人酒醉,玩弄自己影子,以此自乐的景象表现了出来;当然笔者将“起舞弄清影”整句翻译为“dance with shadow alone”,原词中虽只字未提“孤独”,但此情此景,词人怎能不孤独,怎能不惆怅,所以笔者增译了“alone”一词,旨在表达词人顾影自怜,独自一人,十分惆怅的心理和寂寥之感。在翻译“低绮户”时,笔者将“户”译为“windows”,表现了月亮“低依”窗栏,月光透窗而明的朦胧感。在翻译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笔者采用了意译,如若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那么“婵娟”要怎么处理,是采用汉语拼音还是加上注释呢,这些都不是很好的处理方式,所以笔者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将“婵娟”要表达的“满月”之意再次提出来,译为“moon the fullest”。这样处理,不仅化解了理解上的难度,也提升上了音感上的程度。

(二)“音美”层面

“音美”是指诗的节奏以及韵律要与原诗歌相对对应。许渊冲(1983)提出:“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可见,“音美”在翻译实践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人填词讲究韵律,不同的词牌名用韵不同,且平仄不同。同样,英文诗歌也讲求韵律美。

笔者将“明月几时有”译为“When’s the moon bright”和将“把酒问青天”译为“Drinking while asking sky”,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笔者两句结尾的“bright”与“sky”其实是压了双元音[ai]的韵。下一句“不知天上宫阙”,笔者将其译为“Don’t know the heaven shrine”与“今夕是何年”的译文“What will be its time”,结尾的两个词“shrine”与“time”又是压了双元音[ai]韵。我并没有采用隔行押韵的形式,而是采用连压的形式,让译作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音乐性。在翻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和“高处不胜寒”时,我将每行的末尾词都做了相应的处理,如用名词复数,“winds”,“buildings”,还有和“freeze”就能成韵了,压[z]韵。在翻译“起舞弄清影”与“何似在人间”时,也采用了异曲同工之妙,将前者译为“Dance with shadow alone”,将后者译为“No better than live long”,尾词“alone”与“long”又押韵了,压了[n]韵。

(三)“形美”层面

“形美”是针对译作的行数、节数和字数而言,指的是翻译诗歌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换而言之,“形美”就是要从诗歌的外在形式上让读者看起来赏心悦目。虽然中英两语差别较大,严格控制词数不是好方法,但是同样可以在兼顾“意美”和“音美”的同时,追求“形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共有18行(不计词前小序),笔者的译作也是18行。原词做得高度凝练,不需要在赘添一个字,原词中苏轼采用5-6字来写词,笔者采用5之6个音节来译词。在翻译“人有悲欢离合”时,笔者将其译为“There are ups and downs”,原词共有“人”“有”“悲”“欢”“离”“合”六个字,笔者用There|are|ups|and|downs|5个音节来翻译。在翻译“月有阴晴圆缺”时,笔者将其译为“As the waxed and waned”,原词共有“月”“有”“阴”“晴”“圆”“缺”六个字,笔者用As|the|waxed|and|waned|,用5个音节就进行翻译了。在翻译“此事古难全”时,笔者将其译为“Hard to be balanced”,原词共有“此”“事”“古”““难”“全”五个字,笔者同样使用Hard|to|be|ba|lanced5个音节进行翻译,与原作在长短度上保持高度一致。

四、结语

本文基于许渊冲的“三美论”,具体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层面分析了笔者翻译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综上所述,从“意美”角度上看,确实可以翻译出原作者的神韵与态度;从“音美”角度上看,确实可以做到具有音乐美感的押韵;从“形美”角度上看,确实可以做到与原作保持高度一致。由此可见,“三美论”不仅能够指导译者来进行译作,还能提升读者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