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萍
(重庆职工会计专科学校,重庆 400043)
2017年,上市公司科大讯飞财务部门吴某,利用职务之便,从2014年开始以篡改、伪造单据等方法,多次侵占公司财产达370万元,均被其挥霍一空……诚然,如同众多评论所说,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一定漏洞,但是引人深思的是:这名“90后”费用审核会计,在具备了上市公司入职专业技能的资格后,是否同时具备了相应的职业素养?
教育是一个民族实现梦想腾飞的根本途径,但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却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毋庸置疑“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那如何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呢?在感受高校思政课程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会计专职教师,是否需要课程思政?又如何寻找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的“触点”?
2014年开始,作为重庆一名职业学校的我们,已经开始实施“5+1”德育教学。即在行为礼仪、教室清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5分钟德育教育,由于选点多、范围较广,任课教师还不觉头痛。随着国家推行紧密联系专业内容的课堂思政后,大家在授课过程中就难免强行加入一些价值观的传授,经常显得有些生搬硬套,使得“两层皮”“碎片化”现象非常严重。究其根由主要原因如下:
就拿我工作的学校来说,第一学期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级课程,安排周学时8学时,时间不算短。但在具体行课中却发现,授课班级中考分数上350分的不到30%,还有不少学生报到时说是来读“huiji”专业的。当讲到经济业务处理时,同事们都在诉苦:讲不动了,学生听不懂!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自主能力欠缺,在专业性较强的科目学习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老师就连正常完成教学进度都很难,更谈不上用课堂时间来进行思政教育。
除了学生的现状,一直以来任课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教学上,教师忙于提高业绩,争取考核优秀,进行职称的晋升。从主观上认为职业素养是思政课老师的事儿,应该在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学习,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另外,主观上认为当前中职学生以升学为主,距离就业尚早,等到考上大学再进行思政教育,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基于以上原因,职业教育是否有必要进行课堂思政呢?职业教育课堂思政的必要性。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国家提供了近一千万的技术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事实上无论哪一个行业,都既需要拥有扎实专业水平的技术能手,同时也要具备拥有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基本素质的劳动者。会计作为一个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必要。
教学的第一层次就是传授知识技艺,根据《基础会计》的内容:从基本概念到会计要素再到经济业务核算,最后到会计报告,该学科本身就具备要遵守国家财经纪律的特色,认真思考后发现,其中可关联的职业诚信、文化素养等思政教育元素,实际上可以提炼到专业知识体系中去讲解。例如讲解到企业筹资方式之一的银行借款时,在向银行借款是有信用条件的,要求有抵押品作保证。个别企业为了利益,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这属于恶意骗贷。“民无信不立”,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走得长远,信誉是保证。从这一点可以引申出无论是个人还是经营企业,诚信都是立足之本,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最后这门课程还能够传递会计职业“独立性、公正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监督每笔金钱业务的合法性、真实性,形成科学健康的金钱观,培养学生有做好企业当家人的决心。
既然要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职业习惯,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平时的作业测试和实践操作,还是期末考试,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并且严格按照会计技能的要求:书写明晰、规范,不得乱涂乱改。通过增加思政元素考核比例,考核分至少占平时成绩的30%。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其实育人理念自古有之。个人认为课堂思政并不意味着一线教师需要在每一节课程、每一个知识点里都要体现思政内容,而是根据财经类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主动地融入和运用,以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结束语:习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们不应当对育人抱以“事不关己”的态度,而应该首先从自身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