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雪
(吉林省白城市第二中学,吉林 白城 137000)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教授知识,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的栋梁之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综上所述,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着手,从生活中挖掘学习的内容和素材,让他们在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强化初中生的法治观念,帮助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使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初中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道德法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有效培养。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感和健康的道德情感。在法制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注入法制内容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老师的培训,从教师的自身出发,凭借丰富的法律知识,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和做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法律对我们个人的重要性。一方面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全面思想认识,使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利用学科渗透加强法律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也了解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自己就会永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关注生活的变化,接触现实生活,了解如何提高责任感,如何科学地运用自己的权利,如何维护社会公平等。通过体验与实践有机结合,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有更强的兴趣,更高的参与度和更高的家庭作业完成率。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能够目睹事物发生的过程,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力、责任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很多生动的案例,并将德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教师的理论内容,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在教学工作中,要尊重学生,想方设法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学生互助合作、角色扮演、情景式和社会实践,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成为教育对象亲身经历体验的历程。
从执教体验来看,《道德与法治》教材更能够体现学生的生活。对孩子们来说,生动有趣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探索不同的事物。只有他们自己的个人经历才能引起情感共鸣,直接打动他们的心。教学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有必要使课文生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深化升华,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和感知的内化,实践道德认知,实现知行合一,获得社会发展。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体验生活,体验真理,从而帮助学生在心中自主成长。创设生活体验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经历,通过情景设置帮助他们回忆事件的全过程和真实感受,从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从学生的悲伤情绪转移,到遇到悲伤情绪时的寻找发泄,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触动,激发学生对他人深厚的仁爱之心,理解在与他人交流中理解他人情绪的必要性,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可以这样说:“道德教育离不开孩子的生活。”
《道德与法治》在学法上更注重学生的“探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新课程,这样他们才能有方向、有方法地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提出了初步要求:作为一名初中学生,必须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遵纪守法,保护法律和习惯,增强公民意识,学会依法维护权利,具备社会公民应有的道德标准。诚然,这些目标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把道德法律教学的总体构成和内容框架,分解成子目标,向学生介绍初中尽量用精炼地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描述,把道德和人的价值观、观念和行为要求融为一体,自然流畅。让学生大致知道他们将在初中道德和法律课上学到什么,以及这些内容的学习将如何帮助我们等。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教学,因材施教。学生也会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门生动活泼、紧跟时代潮流、实事求是的学科,它能为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不可或缺的帮助。
《道德与法治》教学肩负着学生品德教育的重任,教师在学期的第一堂课中,可以对学生提出探究的初步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明确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意义;明确的学习目的;设定合理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工作;及时预习,掌握基础知识,提问,观察,思考,提问,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认真完成作业并及时复习;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把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甚至指导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方法与技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