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分析

2021-11-28 13:34:56段知雨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段知雨

(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通常来说,文化业和旅游业“各自为营”,但在具体发展中存在着资源重叠现象。文化资源是二者融合的基础,而创新则是文旅融合的关键因素,此时科学与技术可为文旅融合提供技术支持。随着文化旅游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旅游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文旅一体化趋势下,旅游品牌建设的全面落实,已然成为诸多旅游区的重要发展举措。文化作为旅游品牌的重要构成要素,始终备受关注,就旅游市场而言,凭借景区资源,将文化内容融入到旅游全程中来,达成景观和文化的统一,不仅可以提升景区旅游软实力,还能够良好的促进文化传播,进一步提升地区文化影响力。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分析

处在文旅融合的大前提下,公共图书馆职能以及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趋多元化,图书馆充分发挥了自身特点和优势,在不同层面助力了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图书馆为旅游业提供旅游信息服务上和作为人文地标吸引游客上。旨在充分适应文旅融合的发展需求,新时期的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实践中一定要明确好自身角色和定位,之后在此基础上全面发挥出自身作用,从而为文旅产业融合式发展助力。

(一)推动旅游高效发展

处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发挥公共图书馆职能和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旅游行业发展,还可以更好地强化旅游业发展成效。

其一,政府机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愈加重视,再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连年提升,公共图书馆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东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合作程度日渐加深,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空间得以拓展。

其二,公共图书馆在履行自身职能、发挥自身作用的过程中,利用地区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召集社会力量去开展多元化的旅游展览项目,这就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对外影响力大大提升,也为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地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了频繁的贸易往来,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方针的引导下,国内公共图书馆和世界各国图书馆之间的往来合作愈加深入。如上所述,国内文旅融合势头正猛,旅游产业因此也得到了深入性发展,在广泛合作的前提下,一系列融合举措均得到了全面落实,这便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和保障,使得文旅融合之路愈加顺畅。

(二)促进了旅游形式创新

文旅融合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得以彰显。公共图书馆推广工作如期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有效的推广全新旅游形式。

其一,随着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稳步攀升,加之民众精神需求日趋多元化,人们在旅游的时候普遍青睐于具备绝佳体验感的旅游模式。以民俗旅游为例,游客们远离城市的喧嚣,在民俗中感受大自然的山水美景,使得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在公共图书馆的推广作用下,此类全新的旅游体验形式便会被更多人熟知。公共图书馆凭借地区民俗旅游资源,在对其进行一定的包装和利用之后,由图书馆创立了全新的体验模式和展览模式,受众便可通过线上线下体验的方式去深度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并渴求参与独特的民俗之旅。基于上述所言,文旅融合期间,公共图书馆通过建立更为广阔的体验平台,让广大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旅游知识,如此便可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继而促进国内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其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3D技术和4D技术等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譬如公共图书馆利用线上交互平台,使用4D虚拟技术,可以将地区旅游资源虚拟呈现出来,给予受众一个全新的旅游体验。特别是对于那些渴望旅游但没有时间的受众,图书馆借助此类先进的技术运作,开创了“云旅游”和“云体验”板块,全面提升了此种旅游形式的宣传效果,也推动文旅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二、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创新模式

(一)物质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物质文化至关重要,其独立于馆员、受众的意识之外,是图书馆长期发展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主要囊括了场馆规模建设与文化设备更新两项内容。建筑施工环节,公共图书馆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选址层面、建筑风格层面、内部装修层面,可借助文化平台,融入地方特色,突出独特的人文色彩。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如此方可为读者提供精细化服务。譬如,整个公共图书馆要实现信息化建设,全方位、多角度的为读者提供所需资源。另外,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物质文化的重点,最能彰显图书馆的特色,所以务必要不断的充实馆藏,购进新书、好书,如此才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和不同职业读者的阅读需求,但同时一定要体现地区特色。

(二)精神文化建设

首先,思想上要给予重视。公共图书馆无论是领导还是馆员,务必要意识到图书馆内部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尤其是图书馆领导,务必要对图书馆基本发展定位和方向加以明确,使得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此才能更好的履行岗位职能,发挥出图书馆的诸多作用。

其次,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开展中,需要按照自身特色和服务原则,总结出符合本馆发展需求的工作口号以及精神。服务才是文旅旅游品牌建设的先决条件,公共图书馆要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与态度,如此才能建立起极具自身特色的服务品牌,之后便可转化为独特的精神财富,更好更优的满足旅游市场发展需求和广大游客的需求。

最后,提升馆员素养。公共图书馆精神文化形成后,需要向每位馆员灌输这种文化理念,使得每位馆员均认同此类价值观。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鼓励馆员由原有的被动服务转变主动服务,建立一批素质硬、修养高的服务团队。诚然,具体实践过程中,可按照图书馆不断变化的发展需求和外界建议适当调整馆员教育模式,唯有如此方可达成“知行合一”的目标,从根本上强化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水平。精神文化的教育和传递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公共图书馆若想使图书馆的精神认真地贯彻到每一位馆员身上,那么馆员在工作岗位上便会以身作则,此时图书馆的精神文化理念便成为推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制度文化建设

公共图书馆制度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制度实施的好坏决定着公共图书馆服务效果的优劣。在公共图书馆进行制度文化建设期间,务必应遵循传统行政机构的治理模式,在国家体制规章范围内,按照图书馆发展实情,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制度一定要体现出“民主”、“平等”、“法制”等一系列要素,与此同时还要优化奖惩机制,切实维护馆员利益,从而保障馆员的工作热情饱满,如此才能为受众提供精细化的阅读服务。另外,公共图书馆还需要向相关机构提议制定有关政策,融入社会力量,一同致力于公共图书馆建设。

三、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发展路径

(一)由公共图书馆助力景区发展,体现景观人文精神

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期间,要立足于文化角度去增强景区吸引力,使得人文精神和人文景观相融,注意在旅游资源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容,从而让景观更具人文价值。若想让旅游资源变成极具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品牌,期间还要通过独特、有效的载体来突出其文化内涵。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新时期的公共图书馆要发挥出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创建景区文化窗口,由此去增强受众体验感。譬如可在景区内建立历史图书馆,赋予景区绝佳的人文魅力,落实“图书馆进景区”的发展策略,还可开展“实景演出”等一系列活动,将符合景区特点和精神的书籍、演出等带进景区内,由此加深景区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参观。

(二)创建公共图书馆研学旅游品牌

我们通常所说的研学旅游又被称之为学习旅游,但其并非只是简单的学习之旅,而是集学习、考察、交流、旅游于一体,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这完全和现代教育趋势、现代旅游发展趋势相吻合。处在文旅融合趋势下,研学旅游为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夯实了根基。像美国和日本以及俄罗斯等国,纷纷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去图书馆参加活动,这些便是极为典型的旅游研学案例。最近几年,国内文化事业突飞猛进,公共图书馆开始融入研学旅游大潮,并且成为研学旅游开发的主阵地。湖北省图书馆和太原市图书馆以及济南市图书馆等多家机构,按照自身发展结构和馆藏特性,纷纷开展了以户外开发和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研究活动、旅游活动。譬如2018年湖北省图书馆和环保中心共同举办了“独生子女”户外展活动以及“儿童趣味户外展活动”等,国家图书馆也制定了阅读旅游计划,这些都将为公共图书馆走文旅融合之路指明了方向。

(三)创建多元化图书馆发展格局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红图书馆风靡社会。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一则“乞丐也可以进图书馆”的新闻让杭州图书馆名誉海外,并且社会中还出现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红色图书馆,以国家图书馆和海滨公共图书馆以及怀柔汇源书店等为典型,这些图书馆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和旅游业实现了联合。从文化旅游一体化角度去审视,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就属于网络红色图书馆的先进案例,其不仅改变了现如今图书馆建筑给人们留下的刻板印象,还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建馆风格,对文化和旅游之间的融合进行了大胆尝试。所以说,公共图书馆作为文旅融合的核心载体,日后的建设和发展中,务必要深入性开发地区特色资源,创建多元化发展的公共图书馆,要全面展现地区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让公共图书馆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再通过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的融合,促进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旨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提升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影响力,公共图书馆一定要有所作为,要抓住转型发展的机遇,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深挖地区特有的人文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通过资源上的相互补充,一同服务于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公共图书馆要在保障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对建设模式加以创新,缔造全新的文化旅游品牌,最终成为地区文明的载体,成为地区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