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芹 马阔缘 赵雨嫣
(江苏大学,江苏 镇江 212013)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新冠疫情的爆发,毫无疑问旅游业受到了重创。在我们所做的关于疫情期间是否旅游的调查中有46.3%的人表示没去过并且不打算去,21.63%的人是去过1-3次,表明游客出游意愿仍受到一定抑制。旅游业早年在“非典”、“汶川大地震”等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时,就面临着严峻局面。在旅游业遭受重创的同时,也反映出其在面临非常规突发事件时缺乏应急防控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逐渐在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我们必须找出新途径,新方法来提高旅游业的风险防控能力。
在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提到了关于“突发事件”的概述,该法认为,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该法并未对“非常规突发事件”进行界定,本文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相比于普通的突发事件来说影响更大更深远,常常表现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领域,不可测性很高,事件复杂程度以及影响范围都很大。同常规突发事件相比,他们的发生特点有着巨大差异。较为典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有“非典”、汶川大地震、以及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旅游业的风险防控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提前根据现有技术或者社会新闻预测风险并且能及时给出对策,不慌不乱,稳住旅游业的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旅游业也随之蒙上阴影,据28日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数据,2020年旅游人数骤减,当年国际旅游业全部经济损失8.5万亿人民币,成为“旅游业历史上最糟糕的年份。”
旅游业相比于其他产业来说有着一定的脆弱性,突然爆发的流行病、洪涝地震,自然灾害等都会或多或少的使旅游业陷入危机。2003年非典于我国盛行,作为典型的非常规性突发事件,致使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短期内停滞,经济回落,然而,我国的旅游业表现出了其韧性和强大的恢复能力,在几个月内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相较于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为长远,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业的发展与转型和民众的旅游意愿成为重点议题。本文以03年非典时期对旅游业的造成的危机作为参考,重点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下旅游业的风险。
旅游业属于跨行业协作较强的行业,与旅游业密切关联行业如酒店、景点、饭店、航空公司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呈现“断崖式”下跌,并且相较于2003年,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2.28%,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第三产业的占比不断攀升,至2019年,第三产业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了54.04%,上升了21.76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旅游业的打击无疑更为严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国内游客在2020年仅有28.8亿人次,比19年下跌了52.1%。国内旅游收入22286亿元,下降61.1%。除此之外,旅游住宿业、旅游项目建设本身存在着融资困难,回收周期长等特点,疫情冲击使得旅游业务进入冰冻期,其现金流压力增大,且占比较大的固定成本持续消耗,给企业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因此遭到了疫情的重创。其中影响较为显著的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学生以及旅游行业相关从事者,由于保证居民生命健康安全而采取的封闭式管理,使得旅游行业诸如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行业几乎停滞,造成大量人口失业。我国2019年末城镇就业人员合计有4.42亿人,初步估算,调查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大约新增400-500万的失业人员。其中尤其是旅游相关从事人员,例如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面临着下岗或收入减少的困境,需要依赖国家的政策补助。随着疫情常态化,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恢复,旅游业的就业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的缓解。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连续、长期、不确定性的特点,后续疫情下,国际的旅游人次将持续低迷。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结果表明,2020年世界入境游客总人次较2019年减少10亿人次,下跌近乎74%。这些数据中,太平洋地区以及亚洲地区旅游人次减少了84%,下降幅度最大。尽管非典时期我国入境旅游次数也大幅减小,但其表现在当年三月份开始减少至低谷,12月份已恢复正常水平。我国入境旅游人次在疫情前达到1.45亿人次,相较2018年同比增长了2.9%,新冠疫情的突然到来中断了我国入境旅游人次原有的增长趋势。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最新统计,2020年1-6月我国入境游客接待人数仅有1454万,比上年度下跌80.1%。并且,外国人入境旅客以及过夜的旅客和下滑幅度都很大,超过百分之八十。由于文化体制差异,各国对安全性的感知和管控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国际旅游的安全化势必缓慢,出入境旅游人次若要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仍然是个漫长的过程。
在我们所做的调查问卷中,我们也调查过大家对于“云直播”的态度和看法,结果如下:37.41%的人表示“听说过,没有看过”,23.33%的表示“完全没听说过”,16.48%的人表示“看过直播,不感兴趣”,12.41%的表示“看过直播,很支持”,最后,10.37%的人表示“没看过直播,但是想了解愿意接触”。可以看出大众对“云旅游”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我们也做了另一个调查是关于云旅游的前景预测。 根据以上两个调查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云旅游”并未被大众所接受和熟知,55.56%的人也认为“云旅游”不如实地旅游体验感好,热度会退去。但是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新时代,5G、AR、VR等技术正在不断更新不断研发,且现在许多旅游博主在各大视频平台不断增多,视频播放量达上千万,质量高的旅游视频也让我们有很好的观感。这就说明“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满足了大众的旅游需求,也很好地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例如河北石家庄、邢台、廊坊等地文化场馆紧急关闭,线下演出取消或延期,河北各地文旅机构相继推出丰富线上服务;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通知,在全省推动景区预约常态化,实现限量、预约、错峰入园。疫情的发生暴露的了智慧旅游的不足,借此,旅游业可以借助大数据和直播等技术,精准预警,预约分流,有效提高了旅游业的风险防控能力,使智慧旅游和旅游业得到了有效结合。
在2021年2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通知》。当中明确各地要相互借鉴,拓宽思路,积极拓展利用专项债券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对于旅游业来说是如虎添翼。因为有些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部分隶属于政府公共资源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2020年疫情期间,政府就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惠民券、打折券,积分券等来刺激了大众的消费,同时也解了景区现金流不足的燃眉之急。旅游消费券是一种有效的风险防控手段,政府按照景区的核定容纳量为景区发放一定比例的消费券,大众的出游信息得到了振奋,也使旅游业得到了一定的缓和。根据文献阅读以及相关数据调查我们发现中央和地方旅游业政策具有滞后期为一年的表现,并且在不同地区政策会有区域差异性,例如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于中部和东部来说发展比较落后,就存在着交通不便利以及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所以我们给出的建议是能够因地制宜制定旅游战略,才能提高不同地区的旅游业风险防控能力。在一些旅行社、民宿等旅游相关企业方面也希望政府能够提供金融支持,很多中小微企业可能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资金短缺面临倒闭危险,所以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金融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下达的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持续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旅游业不仅成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一支生力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游客不能大规模聚集,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区域性旅游,可带动乡村多个行业发展,为乡村群众就业、增收提供了更多渠道,使更多农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实施对本地游客门票优惠政策,鼓励市民消费,刺激旅游市场。同时,区域旅游很明显的特征将会是自驾游周边游,所以要加强乡村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也要做到位,增加自驾车停车地,旅游停车场,充电桩环保垃圾箱等场地设备。最后,乡村旅游存在着碎片化特征,相关单位应该利用好互联网时代的优势,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直播,在保证信息真实的前提下,剪辑相关宣传视频,攻略丰富,不仅有特色美景还有当地特色美食,增加景点曝光量,不仅如此,发挥社区作用,安排相关人员解答网络上网友的相关疑问,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旅游,感受并且体验乡村旅游继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新冠肺炎作为重大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对全球的旅游业造成了不同程度地破坏,本文根据往年我国近几年发生的非常规突发事件——非典疫情及汶川地震的比照,分析了新冠肺炎对我国旅游业经济发展造成的重创,并就其造成的旅游风险进行了展开了一系列调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模式,抽样调查了旅游意愿、旅游出行次数等数据,结合调查数据以及依据历史上应对措施,本文针对此次旅游业面临的危机的管控提供了一些思路。例如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旅行业自身的发展于转型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云旅游、乡村游,大健康旅游等新型旅游模式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未来旅游业待拓宽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