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杨姣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习近平同志2016年12月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明确指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推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四个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要树立科学的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规范的职业道德,集中体现在恪守职业伦理行为底线,认清现实社会中教师的定位,崇尚高尚的道德理想,用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用完美的人格感召学生,向着积极、健康和进步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的个人职业道德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最终目标,获得学生群体、社会与教育界同行的认可。
(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教育目标的集中体现。教书是高校教师的天职,是高校教师必须履行的基本工作职责;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育的本质体现与价值诉求。教书不应拘泥于书本,还包括传授知识与专业技能;育人是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照本宣科易,为人师表难。高校教师应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
(二)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言传身教是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方式的根本要求。为师之道,端品为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行知语)。学识渊博者为师长,行为端正者为典范。言传身教既需要用语言感化,春风化雨般地加以引导,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高校教师应积极致力于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深受爱戴的榜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心灵成长。
(三)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校教师教育理念的基本思路。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王阳明语)。首先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律人先律己,正身先正心。其次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出书斋、深入社会,加强对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的了解与认识[3]。避免苍白无力的知识传授,增加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与感染力,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深刻的社会实践收获掌声,在三尺讲台上为党和国家教书育人中实现自我与社会双重价值。
(四)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学术自由与规范是高校教师学术活动的重要基石[4]。学术自由是学术规范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学术繁荣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术规范是学术自由实现的保障条件,确保高校教师学术活动的有序、高效的运行。高校教师必须严格恪守学术道德与规范,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百花争艳,推动高校科研活动的繁荣与进步。
马克思提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5]。教师职业道德是指外语教师在从事外语教育时,应遵循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和行为规则。师风指的是教师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是教师需要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历史上历朝历代无数教育学家提出了师风师德相关理论:“慎独”、“知行合一”、“道德内化”、“道德自律”等;并提出了诸多师风师德的标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等。这些评判标准对于当今从事教育行业的广大教师们仍然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借鉴意义。自一百多年前,中国逐渐迈入了现代化进程,历经一个多世纪沧桑变化,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历史性碰撞,社会浮躁化、拜金主义、机会主义乘虚而入,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至,在这种情况之下,无疑需要加强思想文化的建设工作[6]。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梁启超语)。青少年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高校教师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军的中坚力量之一,是人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宝贵遗产的继承者、传播者、新知识新文化的创造者,是教育目标的组织实施者,是青少年人才的培养者。
高校教师学习与发展观受内因和外因的双重影响,其中内因包括外语教师性别、学历、个人经历等,外因包括外语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学校资源、教师激励制度、与同事、学生、家长的关系等因素。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认清“应该做”与“能够做”,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外语学科的共同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青年教师,笔者认为高校师风师德的建设工作应该从两个角度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内驱动,二是辅以外驱动[7]。
(一)强化内驱动。内驱动主要基于高校教师自身对于本职工作的热爱,对教育大环境的认识,对教育大事业的追求。在这个基础之上,高校教师对于自身发展与自我提升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道德素养。在学生心目之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们将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欣赏甚至模仿其姿态、神情、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高校教师身负教学与科研两座大山,工作压力大,个别教师甚至因此产生厌烦情绪,工作热情降低,这势必将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教师,应积极调整心态,乐于奉献,要学会克服自己工作中的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实现教师价值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双赢。
2.提高知识水平。提高知识水平,包括教学知识、教学方法:(1)在当今知识信息化与知识共享化的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搜索到任何知识点与信息点,高教教师必须树立“自育”意识,持之以恒力学苦练,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让最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接轨[8]。(2)积极学习并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最适宜的学习环境中收获知识的喜悦。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在明晰教学目的与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用精准、流利的语言进行教学,营造积极、和睦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突发性需求,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审视、加工、重组,因势利导地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时反思,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
3.提高综合能力。高校教师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流畅的沟通能力、娴熟的信息处理能力、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等。(1)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成熟的情绪调节能力,兼具全班整体学习氛围的营造,关注个体的学习情况,结合外部世界的真实案例,直面社会事实,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智慧,使课堂鲜活生动而富有创造性具有全局观与个体意识,提高全班每位学生学习效益。(2)高校教师应当具备流畅的沟通能力。饱读诗书是上好课的基本要求,则逻辑严密表达清晰是第二层要求。少数青年教师时常发现有自己明白,却无法准确表达给学生的问题,那么则需要对自身表达能力与方法引起关注。在与前辈或同行的交流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3)高校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高校教师当学习一些管理理论与策略,能够在课堂上调节学生的行为,组织课堂教学,有效管理课堂,协调好学生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二)辅以外驱动。外驱动指的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舆论或其他组织或机构对于师风师德的规范性要求与调控力量,诸如激励、监督、政策、制度、管理、环境、氛围等政策与措施,包括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青年教师引进政策、学科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及各类交流活动、教学科研管理、考核制度等。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进步的长期过程,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探索性、反思性教学实践之中来慢慢成就。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是一个包含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过程,长期的、反复的、单调的、典型的环境、人物和事件都可能是量变促成质变的催化剂。环境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起着二元作用: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甚至成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恶劣的外部环境对教师专业素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不利于甚至抑制其专业素养的发展。要推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除了高校教师需要充实内部动力,还需教育主管部门等改善外部动力,提升教师尊严,提高教师待遇,为一线教师营造适合其发展的外部环境。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实践者,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常思为师之道,常存育人之责,常怀爱生之心,在教学中育人,在育人中体现价值。师德师风是高等学校的灵魂所在。树立崇高的外语教师职业道德,既是传统,又是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下的需求,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外语教师师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整个外语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出一支高质量的外语教师队伍,促进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高校教师,只有狠抓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