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楠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四史”教育其实也是理想信念教育,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共产党人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精神奋斗的凯歌,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风华正茂,一百年来,我们正是靠着这种毅力,这种拼劲儿,不断前行,成为人们拥护的党,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学校而言,主动发挥“四史”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作用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学校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讲座现场+直播”的学习方式,把鲜活丰富的“四史”内容融入大家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去,引导了广大教师和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四史”作为建党百年的教育成果,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清醒认识时代变局,坚定奋斗姿态。学校管理者应结合“四史”学习教育,积极参加学习强国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真学真看,不要为了分数而刷文章,同时线下的党课教育、志愿服务等也必不可少,为进一步厚植学校管理者和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努力,新时代,教育管理者应该有担当、忠诚、干净,有责任心,以实际行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教育事业为培育社会主义新人不断努力。
“四史”教育即:党史教育、新中国史教育、改革开放史教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和高校大学生而言,学习学习“四史”,是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和坚定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学校管理者通过“四史”的学习,增强自信和自强的意识,培养学生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党放心,强国有我。
平素无华心悬明镜,永葆奋斗初心。鉴古知今,学史明智,2021年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年,也是党史上及其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脱贫攻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世界人民做出了榜样,我们也要发展经济。在中华民族开启伟大复兴进程中,为实现中国梦一批又一批敢想、敢干、敢拼的青年在不断地奋斗,他们勤劳勇敢,自信乐观,为自己的梦想在不同岗位打拼。作为新时代的高校管理者,更应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心和报国志,不断学习党史,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让学校成为培养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能力的主阵地,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让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将来在平凡岗位上踏实奋斗,为中国梦的实现不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一)学校管理者要从基本理论中学习“四史”
四史教育应与学校管理者相应的岗位充分融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用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来管理和教育学生,掌握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不断与时俱进。
(二)学校管理者要从深入思考中学习“四史”
学习“四史”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过程。同时,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结论进行充分思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作为学校管理者来说只有经过独立、深入的思考才能总结出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四史学习教育应与学校相应的岗位和所管理的学生专业不同来进行划分或融合,重点是将党史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三)学校管理者要从不同的实践中学习“四史”
按支部或者工会为一组,针对不同管理者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管理活动中,加深管理者对四史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四史,将四史学习融入实际生活,如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专业特点来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探讨,让党史融入专业的具体实践中。比如,一批又一批优秀楷模的先进案例,他们能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奔赴一线,用责任担当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凯哥,有集团主义意识和家国情怀,能够帮助管理者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为学生做出榜样示范。
(四)学校管理者要从思政课中汲取“四史”的智慧和力量
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阵地,学校管理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只有把学习四史教育同我们经历的现实和推动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成果。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规律,为学校德育建设不断探索和努力,更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而不断努力,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时代新人而努力。
(一)学校管理者要加强学习,创新四史教育融入管理工作的方法
如在党团活动中,管理者应根据不同专业或者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分类,制定活动计划时应考虑如何将“四史”教育融入其中,明晰方法与路径,特别是党史教育内容,做出具体计划与实施方案。首先学校管理者通过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到学懂弄通,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在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修养培育时可精选一些党史故事作为案例,来丰富内涵。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的产生都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思想中不断进行发展创新,一脉相承的,在“四史”教育时,要做好教材前后的贯通与衔接,落实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内容侧重于从党史史料导引出基础理论。要传承“四史”精神,将其力量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长期重要政治任务落实好与学习好,并且要学好“四史”。要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二)以讲座和自主学习为主,开展四史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非常丰富又富有内涵的生动教科书。学习“四史”是高校管理者的必修课和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道德品格和能力素养,从党的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经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不断努力奋斗。把握正确的“四史”学习方向、不断丰富和创新学习内容形式,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党史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会议,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充红色资源,并利用好当地的特色红色资源,以崭新的形式传递出来,做到有声有色,如话剧展演,考查实践等,让学生真正喜爱的同时才能入脑入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四史有助于学校管理者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理论武装,更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为全体师生服务。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提高整个民族的士气、骨气和熬气。高校管理者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真正学好党史精神,用党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作为高校管理者要敢担当、有情怀、负责任、讲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学校管理者学习“四史”的目的和动力。
(三)通过不同形式来开展“四史”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没有一张课桌,一个办公室,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新生活,留给了今天的我们,没有人生来是英雄,党史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我们今天前行的动力和正能量。通过视频、音乐等把四史故事传递的更及时更准确。以学促行,让学校管理者和学生一道在学史中明智,在学史中增信,在学史中崇德,在学史中力行。让学校的“四史”教育大放异彩,也可以开展微型党课、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伟人诗词赏析或诵读、伟人图片展、唱响新时代、爱国影片欣赏、红色歌曲传唱、家乡美、党史故事大赛、辩论赛等形式,不断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党史理论更好的传递下去,体会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引发家国情怀的共鸣。从《地道战》到《南泥湾》,从《建党伟业》到《厉害了我的国》,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党以人民为中心,信念不变,使命在肩,这也是学校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宣传的目的。
(四)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去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辅导员等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进一步增进学校管理者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体验和感悟,一件衣服、一个手榴弹壳、一份日记、一件党史文物都会让参观者终身难忘。革命纪念馆既可以是社会实践的场所,也可以培养爱国情感,通过参观来感悟党的奋斗历史和精神实质,通过观看新中国成就展,在对党史有更深刻认识的同时,更能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为生于华夏而感到自豪。感动的同时更要努力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练就真本领,为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而不断努力。四史教育学习应具有普遍性与长期性,通过四史教育不断增强方式与方法创新,引领高校管理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练就过硬本领,树立远大理想,厚植爱国情怀,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不断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史”不仅仅是高校管理者的必修课,更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重要保障,高校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国民的素质,因此,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为实现自己的小梦想不断努力,进而为实现国家的大梦想做贡献。总书记曾经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讲自己上初中时,政治课老师讲起焦裕禄的事迹数度哽咽,教育者教育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一心为民的党的好干部是百姓一生之福气,这意味着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讲信仰者自己要有信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道德的人讲道德,让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是我们学校进行意识形态领域宣传的真正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