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芳
(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旅游区龙宫镇蔡官小学,贵州 安顺 561021)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让教师意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通过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一方面,教会了学生众多的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学生从前的错误意识,学会以身作则,保护生态环境,达到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目的。实际上,数学教师借助此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热情得以提高,在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变成了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可谓一大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增强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具体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当中,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更多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真正达到了小学数学教育工作的实质目标,进而充分发挥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良好作用[1]。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相关课程内容的过程中,为学生们准备了一些训练习题,要求学生对比人均绿地面积,并且说出哪一个国家首都的人均绿地面积是最大的呢?哪个国家首都的人均绿地面积最小呢?学生经过思考之后答道:德国柏林是最大的,人均绿地面积为;中国的北京是最小的,人均绿地面积为。最后由数学教师进行归纳:根据相关数据信息可知,北京的人均绿地面积和其他城市之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由此可知,中国人均绿地面积和国际水平之间也相差甚远,所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做好绿化建设工作。教师借助此种教学模式,能够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质量。
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包含了很多较为抽象、复杂的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数学知识,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二、探究性数学学习课堂,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引导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有关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提高自身的探究学习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带给学生更大的启发,使其有所收获[2]。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数据收集整理》相关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首先向学生提出了问题:“大家谁知道长江大概有多少水体受到了污染呢?有同学了解吗?”学生回答:“不知道。”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信息,并且尝试结合数据资料,说明应该如何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地球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很小,理解和分析能力较为薄弱,基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教师需要实现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并且融入更多的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相关课程内容的过程中,首先把所在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们展示有关植树造林方面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要求学生们认真观看,并且思考植树造林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然后为学生出了以下一道题:杨老师与他的学生在全长9000m 的道路上进行植树,每隔10m 栽种2 棵树,那么共计应该栽种多少棵树呢?通过依靠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植树造林的作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学会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形成正确的环保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结语: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体现出我国教育制度的日益完善特征。学生进行学习的宗旨不仅仅要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应该受到启发,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当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可以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激发其学习数学课程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个人的修养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