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芸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六中学,四川 巴中 461000)
引言:初中是学生学习与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走向独立,养成不依赖他人的学习习惯,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语文名著阅读过程中,教师更要重视对教学思想与方式的革新,促使学生养成名著阅读习惯,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才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初中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普遍不高。一方面,名著虽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教育价值,但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难度较高,阅读过程的趣味性不足,学生无法充分地认识到名著的价值,也就难以产生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游戏、漫画、网络小说、影视剧等,这些资源的娱乐性比较高,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很强,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宁愿选择打游戏、看漫画,也不愿意阅读经典名著。如何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丰富精神世界。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内容进行交流、对话和思想碰撞的过程,能够使读者实现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然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却较少产生这种愉悦的阅读体验,究其原因,是由于阅读教学活动大多以考试为目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有时候教师会直接告诉学生文章的思想内涵和主题情感,用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抄写参考答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提出自己观点的机会,以至于虽然开展了大量的阅读教学活动,但学生自身并未对文学作品形成深入的理解和体会,也没有形成自主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语文作为文学性质的学科,只有激发阅读兴趣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尤其是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兴趣,阅读没有计划,随意性较大,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与阅读方法,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只要学生阅读兴趣得到提升,那么语文名著阅读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所以,教师要为名著阅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景,可以更加快速地融入课堂中,对于提高学习学生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进行《西游记》《水浒传》和《骆驼祥子》的名著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查询有关三部名著的资料。这三部名著都曾被拍摄成影视作品,有些学生看过这些作品自然会对其内容更加地熟悉,教师可以在课前选取部分片段播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其思想内涵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初中生对于《西游记》中西天取经的故事颇为熟悉,孙悟空这一人物更是很多人崇拜的偶像,班级可以举办“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比赛,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故事片段进行展示,让大家一起重温经典,学生可以对任务有更深入的理解,感受孙悟空的不抛弃、不放弃,坚守初心的大无畏精神。再比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时候,因为现在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学生对于旧社会的艰难知之甚少,为了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举办话剧表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主人公祥子,通过话剧表演,让他们直接体会旧社会车夫的艰辛,感受祥子从充满希望到挣扎苦斗,最终精神崩溃走向堕落的情感变化,认识祥子堕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同时,通过话剧的演绎,学生也能够认识到当今生活的美好,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更加积极地投身阅读活动,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可以高效地开展。
1.精读结合跳读
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名著阅读,而最为有效的阅读方法就是精读法和跳读法。学生可以结合书籍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其中,感受细腻、理解透彻、联想广泛即为精读;为提高阅读效率,选择主动舍弃有意义的内容,即为跳读。在阅读实践过程中,可以交替使用精读和跳读两种阅读方法,尤其是阅读文学名著时,这两种阅读方法的交替使用更为快速、有效。
在七年级的名著导读中,选取了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一些经典片段。这时,在阅读该名著时,我们选择的阅读方法就是精读结合跳读。以《西游记》最具代表性情节之一——“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为例,作者用了三个章节来叙述这一故事,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这一章节需要精读。首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将芭蕉扇借给孙悟空?这就与之前观世音菩萨帮助孙悟空降服红孩儿有关。如若学生不肯精读这一部分的内容,根本就不能体会到孙悟空借芭蕉扇的艰难。此为细读。其次,在阅读过程中,笔者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内容。仍以该章节为例,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面对孙悟空借扇的艰难,唐僧、猪八戒以及沙僧各自体现了什么特点?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或者故事情节不够精彩的内容,我们可以选择跳过。此为跳读。如,在阅读中,学生可以选择跳过对外貌和环境的描写部分,有效提高阅读效率。但是,在阅读中还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情节的不同而采取响应有效的阅读方法,将精读与跳读进行有效结合,才能实现阅读效率的提升。
2.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当前阅读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通过对两篇及以上的文章内容、文章形式进行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快速发现其中的异同,从而由浅入深地展开阅读活动,深入理解阅读内容,提高自身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和《水浒传》为例,二者都被编入现行语文教材当中,我们在阅读学习中就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法。首先,两部小说都是在描写反抗,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作者通过小说来抨击社会。其次,两部小说的结局各不相同。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从宏观上理解两部作品,同时在对比阅读中,学生还可以从题材、内容及结构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促进自身鉴赏能力的提升。
3.整体阅读
现今,新课改要求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学会采用“整体感知—分节阅读—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学方法。首先,把握作品的整体内容;其次,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联系各个部分,形成对整部作品的认识。
阅读应是一种爱好、一种习惯,而不是一项强制性的任务,只有形成这样的意识,学生才会自主阅读。为让学生爱上名著阅读,教师应当积极开展课外名著阅读交流活动,让阅读教学摆脱课堂局限,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周五选择一个适宜的场所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与学生共同阅读名著,并让他们分享阅读感想,这样的活动形式和氛围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结论:综上所述,名著是文学领域的珍贵宝藏,倾注了无数文学大家的心血,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着重思考教学引导手段的优化,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形式,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