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2021-11-28 13:34:56李海霞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李海霞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天津 300381)

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基础学科,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数学所讲授的内容非常严谨,有些概念、定理、性质、公式等较抽象,部分中职学生的数学知识较薄弱,因此能够真正意义上理解所讲授的数学知识点比较费力。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原因,中职的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式,革新数学理念,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依照各班学生的特点及数学思维能力,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授课计划,使教学计划更行之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得到提升,对数学学习没有厌烦情绪,让学生有想学数学的愿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培养学生形成较好的数学学习方式,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培养。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学生数学知识得到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数学课程对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非常大地帮助,它把教学的内容数字化和抽象化。为了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使他们积极运用数学思维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认知,尤其是学习立体几何时,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当学生面对困难时,思考问题会更加周全,更加理性,能够更加灵活、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使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时间的积累,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就会得到明显提升,学到数学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随之而来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得到保障。

(二)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数学课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较抽象,内容较难理解,做题目时无从下手,但它存在内在规律,在做题目时只要找对了方法就能更加轻松的去分析解决其它所有同样形式的题目,这需要学生有较好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摈弃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数学知识、掌握的做题技巧,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以致用,加强培养学生养成较好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使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加以分析解决,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加科学,更加严谨。另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等方面也相应得到提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数学教学

目前愈来愈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快自身的教学改革速度,持续推进自身的教学改革工作。基于此,加强对学生数学能力、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中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任务。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在对中职学生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利用生活实践情境教学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快速、更有效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继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以及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开展平面解析几何中“椭圆”内容教学时,寻找到生活中存在的椭圆形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对椭圆教学课程方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将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作为核心,尤其是在学习椭圆的形成以及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等。首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椭圆现象来展开教学设计,使学生对于学习椭圆内容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理念,让学生学会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课中刚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分享生活中与椭圆有关的事物,如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的轨迹是椭圆形状,日常生活中存在椭圆形的盘子、椭圆形的桌面、椭圆形的钟表等,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些景象,在教师展示出这些图片或视频以后,充分的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老师讲解完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掌握了椭圆的基本概念以及标准方程之后,教师可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观察生活中、专业中存在的椭圆。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在零件加工时会遇见椭圆形的工件,通过在电脑端输入长轴长和短轴长即可实现椭圆形零件的形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椭圆理论知识的记忆以及印象,让学生在此教学方式下充分掌握椭圆的概念以及2种标准方程的形式,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数学核心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为其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数学实践开展数学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是数学教师给学生灌输式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没有意识主动地接收新知识,学生在实践探究、动手操作方面的机会较少,在这样的情形下,很难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增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提高学习兴趣、想象力、观察力等方面入手。众所周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能力。开展数学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讲授新知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进行数学实践,学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在熟练掌握所学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以及数学思维。

以开展“椭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应当积极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状,应该带领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展开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试着去总结归纳知识。在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数学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在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求出焦点坐标。在讲解该节内容引入时,教师提前准备好一些圆柱状的水杯,并将水杯发放到提前分好的学习合作小组中,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实践活动。首先往圆柱杯中注入1/2的水,把水杯放置于水平的桌面上,若截面和圆柱状水杯的底面平行时,此时可以观察到截面呈圆形;接着引导学生将水杯端起来,倾斜一定程度,此时学生会发现在水杯处于倾斜状态时,而水平面的截面呈椭圆形,由此引出“椭圆是一种和圆关系极其密切的曲线”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椭圆的轨迹有直观地印象。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与组员展开对椭圆几何性质的研究以及讨论,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思路,让学生在推导方程的过程中将其充分掌握。不仅能让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所学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数学教学

数学实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推导等数学活动得出新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发现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选择与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以此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为例,如果直接给出公式,学生可能记不准确。在已有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做实验加深对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给定一个圆柱,以圆柱的底和高构造一个圆锥,即圆柱与圆锥是同底等高。在圆柱中装满水,水即为体积,然后将圆柱中水倒入同底等高的圆锥中,倒满了同底等高的三个圆锥,可见圆锥体积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通过做实验学生可以直观理解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的关系,创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知识。实验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积极采取合适的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有成效的培养,引领学生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