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思政教育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2021-11-28 13:34:56刘春燕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刘春燕

(清远市第三中学,广东 清远 511500)

2017年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要通过“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之中,渗透到教学教育全过程[1]。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政内容在生物学学科教学中无处不在,将思政内容与生物学核心素养有效整合,可以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思政教育在培养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一)思政教育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求

普通高中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的一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高中教育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21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迅猛,培养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之大计。融合思政教育的学科教学能给学生明确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学习的目的是实现个人价值、报效祖国,培养社会责任感[2]。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融合思政教育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生物学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高二高三的学生方面来讲,生物学也是选考人数最多的一门科目,所以生物学的学习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发展规律的科学,与生物相关的研究风涌云起:乡村振兴生态农业的发展,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这些素材资源能很好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在生物课堂及时、恰当地融入思想政治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符合国家的育人方针。

二、融合思政教育生物学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融合传统文化中感悟生物观念

建立社会文化信心是十八大后习总书记强调的重点教育内容,如果我们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推动与繁荣,中国梦就无法实现。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有五千年的历史,积累和继承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悠久的食品工艺蕴藏着中国优秀传统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课堂上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建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比如在选修课“果酒和果醋的生产”的学习中,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197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中发现了两个装有液体的铜壶,而两壶的铜盖紧贴着,打开时酒香浓厚。这酒竟储存了2200多年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变质,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感受到了古人在长期有效抑制微生物细胞生长的操作是充满中国智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播放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李子柒的酿酒视频,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最后通过亲身酿酒的过程来体验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建立起物质和能量的生命观。

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微生物发酵的生命过程,感悟生命本质的同时感知历史文化,认同历史文化。创造历史文化的过程让学生更加认同我们的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感受只有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从历史文化走向未来,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融合核心价值观培养科学精神

融合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学,是教育回归立德树人之本质的重要举措。高中生物学发展的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3]中国生物科技的发展,是科学家思维的一个重要过程,而科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科研工作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

中国社会主义科学研究工作者都有为祖国乃至世界人民创造生活的美好理想,生物学必修教材科学家访谈栏目中访问的对象就是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好榜样。一位是分子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他在国外学有所成后,只身归国,且研究的是针对国人疾病有关的细胞癌变的分子机制。另一位是袁隆平院士,他为了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提出了三系杂交实验。其中雄性不育的遗传野生稻是他和团队科学家检查几十万棵稻穗后,找到的6株雄性不育植株。正确的研究思路,艰辛的研究过程,为杂交水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带领的团队现在一直朝着不断高产、耐盐碱、抗病虫害等方向改良粮食植物。他们为了科学研究废寝忘食,将全部身心都放在了科学研究上,从未计较过个人的得失,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在介绍了故事后,通过问题串引起学生思考:学有所成的施一公院士舍美回国的初心是什么?为什么研究的领域是细胞癌变方面的?袁隆平院士为什么不断在杂交水稻领域突破?

让学生感悟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在科研过程中所具有的伟大情怀,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崇高品质。这样学生在情感上与他们产生共鸣,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勇气,引导学生践行在生活学习中。

(三)融合社会热点议题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热点是一种客观现象,关注社会热点议题,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信息发达的当今,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获得的热点信息做出判断和选择是我们教师给予学生的一种生活技能。

如新疆棉花,关于棉花,在生物学课堂中可以让学了解到了中国棉花的真实的研究情况,分辨议题中的真伪,自觉维护自己国家经济利益。

早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虽然棉花单产和总产出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中国的原棉质量偏差,纤维的平均长度比进口的棉花短0.3厘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科院院士朱玉贤等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染色体变异等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生产出四倍体、棉纤维长度在3.3厘米的优质棉。且我国新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夏季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光合作用产物积累较多,棉花生长期时间长,所以新疆长绒棉是世界第一。新疆的土地宽广,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学生们知道这个事实后,自主辨析此言论的真伪,为中国棉花的质量感到骄傲。

在亲身经历了的社会热点实践中学习生物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学会对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做出更科学的判断和解释,从而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保护环境、热爱生活、健康生活的良好意识。

(四)融合国家政策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讲到生物多样性一节内容时,学生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涵,2020年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在2021年4月15日起正式施行。保护国家生物安全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

在课堂展示最近新闻报道的真实情境——某人因利用网络便利,购买国外的巨大的蚂蚁被海关捕获。以这样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开展探究:如果这样的巨型蚂蚁大量引入,蚂蚁的种群增长曲线如何绘制?对我国生物安全有什么影响?学生容易分析到外来物种入侵在新环境下因为缺少天敌而可能程J型增长,与本地物种形成竞争关系,影响本地生物多样性;也可能携带某些病菌,威胁人类健康。

最后再提出,为什么我国要立法保护生物安全。国家从立法层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国民的健康,这让我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制度自信,也约束了自己的行为。

从扶贫到农村振兴,以绿色生态发展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是一条重要途径。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在实施扶贫攻坚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生物技术人才,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课后,引导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学知识、生态学原理对校园周边的乡镇农业企业进行研究考察,并利用校园的种植体验中心通过合理设计生态环境系统,选择作物,体验立体种植、鱼菜共生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提高光能利用率。

通过真实体验,让学生们知道合理利用所学知识是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增强振兴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助力当代中学生砥砺前行,成为一个为复兴伟大中国梦的践行者。

总之,学生的发展与国家发展同步,学生的生活中生物学的作用无处不在,以思政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深远与中国科学家的科研精神,更巩固了高中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报国的学习热情。同时,落实了生物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