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21-11-28 13:34:56罗岚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罗岚

(重庆市綦江区实验幼儿园,重庆 401420)

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普遍以消极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更为重视矫正幼儿的各种心理问题。基于消极心理学形成的心理健康教学方法,不能从根本上对幼儿的心理进行正确地引导,使其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无法抓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问题。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幼儿教育建设,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必须改变传统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从积极层面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幼儿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充分体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在现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实现社会化发展。这对幼儿个体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为其走向社会独立生活,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的认知和情绪体验、个性特征,能够有效预防和解决幼儿心理问题,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作用。对于幼儿个体来说,其心理发展情况与其潜能发展情况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如果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就会对其潜能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有效促进幼儿潜能发展,提高幼儿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幼儿产生心理不适或困扰等问题,实现促进幼儿个体主观幸福感,培养和提升其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目标。此外,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尊重幼儿的个性,释放幼儿天性,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实践研究发现,人在幼儿时期缺乏主观幸福感,在十年之后其发生抑郁以及各种心理疾病产生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幼儿时期主观幸福感得到满足的人群。而且,幼儿时期缺乏主观幸福感的人群,在成年后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这对其个人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根本上避免幼儿产生消极认知,减少其消极情绪发生的几率,保证幼儿心理健康成长[1]。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应用多样化方法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和家长等成员,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积极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引导。通过增强成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有效培养幼儿积极的心理认知,增强幼儿对积极心境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而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例如,在幼儿园开“家园运动会”;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等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成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强化成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引导效果。除此之外,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情况作为切入点,设计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勇敢、善良、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还能有效强化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收获更多的友谊,这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改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关系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强化成人与幼儿之间的平等性,通过加强成人与幼儿之间的平等互动,从而有效实现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通过成人与幼儿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幼儿能够深切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同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要求,在教学中成人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从而让幼儿充分获得被尊重感,增强幼儿对事件的积极性认知,在幼儿的心里种下积极健康的种子。积极心理学强化成人在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应保持关怀、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幼儿在活动中的反映情况,成人也应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幼儿对哪些事物感兴趣,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切入点,积极挖掘事物中的教育价值,从而有效引导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心理学认为成人与幼儿处于同一环境之中,是一样处于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个体,两者之间不是对立关系。成人在培养幼儿养成积极心理时,也在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进行培养。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成人应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意识,重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从而使幼儿能够真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避免幼儿心理问题的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2]。

结束语:综上所述,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必须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创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