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穿插生物科学史教育的重要性研究

2021-11-28 13:34:56张晶晶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张晶晶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福建 福安 355000)

基于当前教育教学不断改革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在教授学生基本的生物知识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以及生物科学素养。在高中生物实际教学中穿插生物科学史教育,可以借助大量的科学规律、科学方法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感受科学家探究生命过程的艰辛,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生物科学素养。因此,有必要研究生物教学中穿插生物科学史教育的重要性及应用方法。

一、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教育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最好的驱动力。由于高中阶段学生本身就学习压力大,如果教师采用单一、固化的教学方式,将会导致丧失学习兴趣。而将生物科学史穿插到生物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了解的兴趣,产生探究生物知识历史的欲望,能够有效愉悦心情,提升体验感,这对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兴趣起到重要作用。将生物科学历史中的奇闻趣事引用到学生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本深奥难懂的知识,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1]。

(二)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规律

通过系统学习生物科学史,可以更好地帮助高中生理清生物科学来龙去脉,深入了解生物学相关内容发展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逻辑思维,对学生梳理生物学科知识起到很大帮助,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构建自己的生物学习系统。

(三)强化学生科学思维

生物科学史中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出了科学的严谨性、求真性,将其引入生物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基于新课程改革下,强调教师教学活动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实践,通过亲身经历,提升学生信息搜集能力, 分析信息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的思维观念。

二、生物教学中穿插生物科学史教育的实践措施

(一)引入科学历史激发学生兴趣

将生物科学史渗透到教学中,借助科学家研究生物学的历程,鼓舞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生物学知识的研究,涉及提问、假设、设计实验、实施过程等环节,所以,教师开展生物教学时,需要借助合适的方式,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带领学生重温科学家发现科学知识的征程,提升学生探究思维与能力。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中《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为例,在引入新知识前,可以利用微视频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花朵会朝向阳光的方向生长,这一现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容易激发其好奇心。而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会向着阳光的方向生长,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探究意识。在此基础上,再次使用微视频,播放达尔文利用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进行的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到分析、探究等过程,鼓励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当时的达尔文,会如何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制定出相应的设计思路,借此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究兴趣。

(二)借助知识背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在素质教育热潮中,高中生物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相关科学史,创设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探究中,增强对生物知识的探究欲望。比如,在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主或者小组合作搜集有关孟德尔资料,初步了解生物知识产生背景,通过此种“学习前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避免浪费课堂时间,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更多的重点内容。而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准备的孟德尔研究实验历程图,引导学生将此图作为探究线索,依托于资料,初步认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孟德尔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同时,学生也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相关内容产生了学习兴趣[2]。

(三)以时间为轴线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

生物学主要是以实验作为基础,当中涵盖了大量的核心概念。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可以利用生物科学史有关资料,逐步帮助学生构建生物核心概念的知识框架体系,能够自主总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的“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有关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比如,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对植物可以更新空气的探究实验过程,借此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知识框架,而后,鼓励学生自主展开分析,构建思维导图,深入探究“光合作用”。通过此过程,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性,强化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结语:总而言之,生物科学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对提高生物教学效果起到重要作用。作为生物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到生物科学史的意义,可以引入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