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洋
(重庆市黔江民族中学校,重庆 409003)
生物是高中时期的重点课程,在过去的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单一、枯燥,课堂氛围不理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引入能够有效改善上述问题,有利于推动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思考,希望可以为其他的生物教师提供参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体现生物教学的真正价值,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怎样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培育高中生的生物素养成为生物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站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高中生物的教学应当把重点从‘教’变成‘学’,把育人摆在首要位置,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在生物学习的时间方面,应当提高对知识创造性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创新过去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当作主要目标,采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可以改善过去只从零散知识讲解而忽视整体教学的问题,让高中生物教师站在长效学习的角度上整体规划生物知识的教学,构建系统性、结构性的知识体系,保证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与效果。总之,高中生物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教师在单元教学设计期间,需要先深入地分析和梳理教学内容,营造相应的问题情境,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平时比较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生物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提升探究和实践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生物学习积极性,把有关的知识串联在一起,完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比方说,在必修一的教学设计期间,教师通过分析和整理,可以将“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过程”当作单元教学的核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只有核心概念,缺少调动学生动机的元素或资源,生物学习必然十分枯燥,所以,教师可以把生物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支配下展开深入地学习。在情境创设期间,教师可以把冠状病毒当作话题,围绕着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进行对比与演示,提高教学的直观性。通过对比让学生知道病毒与细胞的结构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病毒没有细胞核与细胞膜,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但病毒具有两种十分重要的东西,一个是遗传物质,另一个是包裹遗传物质的蛋白质外壳……听过带领学生分析与解读可怕的冠状病毒,能够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积极性,保证单元整体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深入探究生物知识[1]。
按照生物教学标准,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应意识到大概念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大概念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相关原理或理论的理解,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联系大概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高中生在概念的引领下仔细观察生命现象,组织学生积极实践,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分成两部分内容,分别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使用功能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期间,指导学生搜集各类古生物的化石相关资料,比较各种生物的发展事实,分析并体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命的统一性,通过实践得出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这一结论。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期间,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地探究和实践,让他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培养高中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等意识,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2]。
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时,可以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把相关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内容,提高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知识点,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或者是微课等一系列形式,为学生演示相关的知识点,让高中生可以进一步认识生命科学、遗传学,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与生命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推动高中生的全方位发展[3]。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方法可以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保证生物核心素养培养的质量与效果。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参考上述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