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惠州市东坡小学,广东 惠州 516000)
推进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对于班主任来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工作。健康的心理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包括性格良好,智力正常,认知正常,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等,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首先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和个别差异。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各不相同,导致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生档案,个别谈话、家访等形式,直接获取学生的心理问题,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并通过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不同的对策,才能为后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这些因素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这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最直接、最经常的途径。班主任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发挥教育机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和指导。
教师作为示范者,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力量。特别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状况也具有深远影响。班主任具有健康的心理,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作为班主任,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积极地学习,培养良好的教育认知和健康的心理,将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班主任可以通过创设和谐的班级氛围,对小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唤起学生对班级热爱,促进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在班级建设和布置中,可以通过班风建设和教室布置以及各种活动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比如在教室的墙上设置文明评比栏,充分利用教室的资源,让每一面墙和每一个角落都开口说话,建设班级读书角,营造书香班级,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或者开展班级竞赛活动等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增进学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尤其是协作活动是儿童思维和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班主任必须重视心理活动的设计。班主任如果能成功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现在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本科目的教学通常是安排给我们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而新时代教育又提出学校的教师都要进行心理健康证的培训,所以大部分的心理健康课也就直接由我们具有心理健康证的班主任担任了。对于心理健康课,我们的班主任应该认真对待,认真备课上课。借助心理健康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班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都能具有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的开展、对学生的心智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让他们能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外界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能够正确处理各种矛盾。从而端正人生价值观。比如针对班上有些学生恶意破坏公共物品,我们可以开展一个主题班会,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知道我们破坏公共物品是不对的,是要负责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保护公共物品,形成正确的认知观,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
学校教育主要是教学,如果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学科教学的时间。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同时让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发展。比如,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在学习《圆周率》知识时,通过学习祖冲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学生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有效提高。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首任教师,家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一个人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长个人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人际关系、环境氛围等,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为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班主任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适时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帮助家长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使家长能科学地教育孩子,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对于班主任,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还要具备爱心、耐心,在工作中,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具有良好的心理,都能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