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胜康
(重庆市黔江区册山小学校,重庆 409000)
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借助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他们的全方位发展,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小学教材中收录的教学内容,大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情怀,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让学生牢牢把握教材内容的人文价值导向,让小学生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推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时,教师应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把人文素养的培养摆在首要位置,进而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效果,让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思维理念,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文化的精华,和我国的民族文化及传统习俗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单单是一种精神宝藏,更是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资源。基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民族地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升华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让小学生积累更丰富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1]。
在某些层面上来看,教师的文化素养水平影响着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和教师相处在一起,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小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把课程教学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路径。然而在当前形势下,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所以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尤其要注意对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提升教师的品德与素养,为人文素养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为了把课堂教学和传统文化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立德树人的德育渗透会议,让所有教师深刻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意义,探寻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一方面保证课程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
人文素养的培养,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实施,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地方风俗的了解,丰富他们的内涵与素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体育、艺术和文化活动,包括科技比赛、文艺比赛以及技能比赛等等,在丰富小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陶冶他们的情操。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把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可以交学生跳民族舞蹈、唱民族歌曲、演奏民族乐器、学会民间体育项目或者是说民族语言等等,彰显学校的民族特色,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充分彰显文化育人的价值[2]。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教师要加强对经典的学习,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可选用的经典有很多,比如《三字经》或《弟子规》,以《弟子规》为例,内容都是三字韵语,易读易记,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知识,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许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而且其中包含许多经典不过时的道理,是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利资源。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和文化馆参观,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比如煮腊八粥、写春联或制作脸谱等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触更多宝贵的学习资源,沉浸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中,进而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推荐相关的公众号,把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转发到班级群中,同时推荐学生观看《上新了,故宫》这档节目,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故宫文化及国风文化,丰富传统文化的路径,优化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3]。
结束语: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传统文化教学结合在一起,丰富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保证人文素养教学的效果,推动小学生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