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育策略研究

2021-11-28 13:34:56叶志光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叶志光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中田小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小学德育能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发展珍贵的品质。通过引入生活化教育内容,能提升德育活动的体验性和真实性。笔者联系理论和实际,结合自身教育经历,探讨了小学德育的生活化教育策略,目的是提升当前的德育质量和效果。

一、教师发挥榜样作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德育中,学生有一定的“向师性”特点,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榜样。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巨大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他们的价值观念的道德理念发展还不完善,他们会积极模仿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是自己的老师。教师的示范是生活化德育的重要组成,所以不仅要给学生提出要求,教师还要严格要求资料,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发挥正面影响。如果教师出现了言行不一指的行为,会让学生产生不服和质疑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关注自己的生活、课堂内外的一举一动,发挥示范作用。学校往往会要求学生在听到国歌的时候行肃穆礼,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不尊重国企,仍然忙自己手头的事情,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在于升旗仪式,越来越不遵守学校的要求。当前我们都推广“光盘行动”,要求学生吃饭的时候“不挑食,珍惜粮食”。如果老师不珍惜老师,随意倒掉不合胃口的食物,就会成为学生的错误示范,难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教师在学校里随手捡起路上的垃圾,其教育效果胜过对学生千万次的叮嘱和教导。只有老师身正,才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影响学生。

二、用规则规范学生礼仪

在生活化德育中,需要把勤俭节约、文明礼仪、待人接物、承担家务、课外阅读、完成作业等利益常规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从抽象认识和具体认识,最终能内化相关的道德品质,可以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把学校每个学期的第一个星期设置为“文明周”,给学生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包括:“文明小餐盘、文明课堂、文明走廊”等等,鼓励学生自我监督和参与评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美德。

在德育课堂中,为学生展示书写姿势、整理桌椅、学具摆放、举手发言、师生问号的规范礼仪动作。利用这种结合实际操作和理论教育的方式,学生能快速建立常规,遵循学校的礼仪要求。生活化德育还可以渗透到“岗位体验”活动中,促进学生对各种道德行为和规范秩序形成感性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做“红领巾监督员”,主要监督学生的少先队基本礼仪和基础知识;体验“文明监督员”,监督和践行就餐、佩戴、穿衣等文明礼仪[1]。在运动会中,安排学生志愿者负责报道违规行为和成绩、维持现场秩序、寻找采访素材、维持运动场的安全等等。学生在“岗位体验”活动中,可以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形成规则意识[2]。

三、布置生活化德育作业

德育过程中的作业和普通的作业不同,并不是让学生背诵理论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准确认识并且形成行为习惯。例如,《小学生守则》中有一条要求学生尊敬师长、孝敬父母。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为学生布置“家庭助手”的德育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帮助父母做一些事情,并且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写出来,在课堂上交给老师。孝敬父母是学生必须发展的品质,学生在尊重自己父母的前提下,才能懂得尊重别人。这样的作业能帮助学生理解孝道。再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尊敬师长”,在下课后要求学生回顾上课的过程中,分析同学在课堂中的表现,思考是否存在不恰当或者言语不礼貌行为。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学生能内化相关道德要求[3]。

四、家校合作提升效果

生活化德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把孩子比喻成一块大理石,想要把大理石雕塑成艺术品,一共需要“书籍、儿童本人、儿童所处的集体、学校、家庭”六位雕塑家,其中家庭是重要的参与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他们不惜重金、花费大量精力培养自己的孩子,但是往往忽视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在生活化德育中,教师需要寻求家长的帮助,让家长发挥自己的示范力量。如果家庭教育是积极向上的,那么孩子必然能够活泼快乐,如果家庭教育是负面消极的,那么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的人格,这是有密切联系的,所以教师应加强引导,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有连续性。

结论:综上,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学校应持续调整德育教育策略,重视生活和德育的融合。结合生活进行德育教学、布置德育作业、组织德育活动,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