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咪
(海南省定安县平和思源实验学校,海南 定安 571299)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组建小组、将合作任务布置下去就高枕无忧了,而是需要加以引导和促进的。具体而言,应该通过以下几点来对合作学习进行探究与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达成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十分有效的,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当中验证过的。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每组的人数控制在五人左右,每个小组都要确定一个负责人,即组长,组长负责对组内的学生进行分工,如安排组员负责记录等。同时,在分组时,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考虑到性格因素对于合作学习的影响,唯有性格互补,方才可以让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且高效地进行下去。在每个小组正式开始讨论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讨论情境,在每个小组完成讨论任务之后,组长或者是组长确定的发言人应当代表小组登上讲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开展情况以及讨论结果加以点评。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受到一定的激励,在日后的语文课堂当中会表现得更加活跃。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时,要深入各组巡视,侧耳倾听、仔细观察,及时了解每组讨论的情况,在巡视中就如何清楚明白地探讨交流等给予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不仅来自同组的其他成员,也来自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样的良性竞争氛围当中,学生的协作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均能够得到增强和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必须科学地安排合作学习讨论的内容。我认为,教师所安排的合作学习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学生因为熟悉讨论的议题而表现得更加积极,并且还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生活实践的指导意义。比如,某教师在带领学生围绕“小组合作完成手抄报”这一主题开展教学活动时,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些与手抄报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然后让学生合作讨论近期的一些节日,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主题特点相符合的知识内容,共同完成手抄报,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而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我们主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意识,提升合作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的独立学习,更不是不需要独立思考。在合作中,一些学生过于依赖小组,很少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这是不可行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加以把握,一定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即便是在小组合作状态中,也要进行独立思考,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勇于提出质疑,与同伴进行探讨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对于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既充满了趣味,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因为他们不仅缺乏合作的技巧,缺乏组织合作与讨论的能力,由于活泼好动,还非常容易跑题。因此,小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如讨论的内容偏离了正轨,因为欠缺思路而导致讨论活动无法继续,等等。面对这些情况,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给予学生适度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够“拨开云雾见青天”。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多元,不仅仅是课堂内的知识点,更延伸到了生活中。课后,教师在布置作业、练习的时候,也应该继续增进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课下的生活课堂中,继续进行合作,探讨更多、更深入的学习内容。基于合作探究的课后练习,效果要远远优于为学生布置的背诵课文、抄写生字等机械作业。比如,在教学《我不能失信》的时候,教师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几道思考题:为什么不能失信于人?失信于人会怎样?怎样做才能不失信于人?你们能举出几个正面和反面的例子吗?对于思考题的回答,首先要独立思考,初步得到答案,然后利用小组微信群,在群里讨论。如果仅仅布置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一方面学生执行力会差一些,另一方面学生即便是思考了,可能也不会特别全面、深入。但是通过布置微信小组合作讨论的作业,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进行小组合作与互动,从而对这些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好的文本体现了知识性与思想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凭借。因而,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应该以文本知识为中心,所拓展的内容也应该围绕文本知识进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并且从多方面优化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养成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