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革浅析

2021-11-28 13:34:56刘惠敏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刘惠敏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师昌绪学校,河北 保定 072550)

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道德与法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道德与法治课教改的一些想法。

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对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长期以来,由于道德与法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道德与法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道德与法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学生平日道德与法治课成绩优异,而参加集体活动时也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互相嫉妒,搞不团结,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诸如此类,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一般来讲,现在许多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符合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总括起来讲,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道德与法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道德与法治内容覆盖面广,关系到国家大事,也有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事。有国内要闻,国际热点;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教育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突出重点内容。教师要切实联系党和政府目前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要切实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讲学生感兴趣的重大事件。

时事道德与法治也是小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道德与法治的时效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在教室设置板块,每日更新国内、国际重点新闻。

三、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也要不断丰富,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除了安排学生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外,要适当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活动,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有更好的感性认识。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毅力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伟人、科学家、运动员等名人成长的教育书籍,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学习他们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从书籍中学习到毅力的重要性。再比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利用多媒体放映革命伟人的伟大事迹,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教育。

四、充分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教育必须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保证学生在知、情、意、行等行为方面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形象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拓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内容,让学生全面发展。

五、学文明理,吸收内化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巧设疑问,引发思维,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大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解疑过程中明白事理。设疑贵在"巧",教师设疑时,要找出问题的切入点,要有疑而问,忌浅显直白,力求学生在解疑过程中经过一番迂回的思考后再达到曲径通幽的目的功效。

在教学《不比吃穿》时,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张俭为什么坚持穿旧衣袍?大臣们为什么感到羞愧?第一个问题是重点,学生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需得逐层弄清以下这三个层次的意思:(1)当时辽国出现了什么风气?(有些大臣追求享乐,讲究吃穿,常以穿华丽衣袍来显示自己的地位。)(2)面对这种风气,身为丞相的张俭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张俭感到这是一种不好的风气,他决心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并从自己做起。他坚持穿旧衣袍,并公开表示"作为丞相应该考虑如何把国家治理好,至于衣服还是简朴一点好。")(3)当辽国王劝张俭换件新衣袍并让他挑选衣料时,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张俭还是认为,大家互相攀比谁穿得豪华就显示出自己地位高这种风气不好。但对辽王不能违令,只好从有的是绫罗绸缎的内裤里挑选了三段普通的布衣料,这说明张俭还是坚持节俭的好作风。)只要学生弄清了这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大臣们之所以感到羞愧,是因为他们知道了张俭身为丞相,想的是国家大事,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自己却只顾追求享乐,讲究吃穿,与张剑相比,相形见绌。这样在分析课文解疑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明白了的道理。通过这样的设疑解疑,学生也就懂得了"不比吃穿"是一种美德,平时自己应做到生活上注意节俭。

六、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待学生明白了课文中讲明的道理后,教师这时应及时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知,培养其情感,使学生能把认知转换成日常生活的准则,以支配自己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