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霞
(河北省隆尧县城关校区,河北 隆尧 055350)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有些小学生一提到习作课就顿时没有了兴趣甚至是害怕上习作课害怕写作,究其原因就是脱离生活。教师在上习作课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的立意、布局谋篇等技术性的指导,却忽略了真实性的情感与兴趣,这样就造成课堂很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而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因为对习作没有兴趣就应付差事,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缺乏情感,这样的恶性循环只能加剧学生和老师对习作课的畏惧。教师可以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把习作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写作的一大要素就是素材,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很难下笔就是因为素材缺乏。教师就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培养对写作的兴趣。例如,第二单元的习作课《观察日记X则》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用爸爸妈妈的手机录制自己近期生活中留心观察的事物,题材不限,再用QQ发到老师这里,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挑选几个小朋友的视频来播放,并由拍摄的小朋友上来向大家讲述自己视频的内容,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一个讲述和拍摄最好的同学可获得神秘礼物一份。在上课的时候,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观察的事物分享给大家,课堂的气氛也变得异常的活跃,而在学生描述自己视频里的内容时,有意引导学生组织语言把自己的口述的内容写成文字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一改往日习作课枯燥的讲理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明白了只要留心观察生活中处处充满乐趣,并逐渐培养起对习作课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新课标中对于习作课的要求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一些学生的作文很空洞,虽然辞藻优美,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假、大、空”,造成这一情况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缺乏真情实感。一篇好文章必须饱含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只有有了情感的体验,才会有兴趣去写,才能写出真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的情感。例如,在进行“大自然的美”习作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体验到大自然的美、能写出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文章,教师带领学生到公园开展了一次春游,在游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像公园里郁郁葱葱的树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等,并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以及自己这次在大自然的感受用笔记录下来,在回到学校后把这些笔记整理成一篇文章。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放松,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培养起了对习作课的兴趣;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生活的视野,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而不是坐在教室里空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写,让学生把真情实感融入写作中,使文章的情感更加的到位。
儿童体验社会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生活,儿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亲身体验,而直观的表达出对生活的赞美,而这种表达也是儿童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这也是生活化习作至关重要的一点。很多学生认为写作就是词语、语句的简单堆砌,这是错误的写作认知。写作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是感情的一个升华,它是作者的一种有感而发。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留下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一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真实的感受,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给学生创造一个没有拘束的、宽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可以真正做到有感而发。例如,在“畅想未来—我给未来的自己写日记”这个习作课时,上课之前先把班级的小朋友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排演一个话剧叫“20年后的我”,每个人演的角色就是自己认为的20年后的自己。任务安排下来之后,学生都开始思考二十年后的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学生在排练的过程中,把自己置身于20年后,在这样的情境下,会有更加切实的、深刻的体会,在排练结束后,笔者挑选其中几个同学让他们畅所欲言,谈一谈对这次穿越的感受感想(例如,想对话剧中20年后自己想说的话之类的),来发生全体同学的思维,引起同学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可以得到更好的升华。
综上所述,良好的语文习作教学应当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它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共同学习,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以后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既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又要更加注重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习作对于提升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