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玲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教师发展中心,广东 肇庆 526600)
中小学学生正处于求知好奇的阶段,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多、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的戏曲或者是讲述古代传统文化的歌曲教给学生。戏曲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音乐材质,其不仅有唱词,还包括剧情和动作。将戏曲引入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多元化发展,不缺少艺术资讯渠道的年轻一代更难主动亲近传统艺术。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将戏曲引进中小学的音乐课堂还能够有效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使我国的文化精髓能够被更多的年轻一辈熟识和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沉淀和精华,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小学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通过文化学习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渊博和精深,使学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1]。例如,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通过临摹我国的宏伟建筑、传统服饰、古文字等图案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或者是在音乐教学中,将一些传唱千百年的古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词曲所体现的博大胸怀和浪漫情怀充分地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深刻的感受到我国的悠久历史以及繁荣昌盛而自豪,增强学生身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材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2]。因此,为了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围绕教材备课的时候可以在导入和拓展环节考虑加入像黄梅戏、京剧、粤剧等传统唱词和曲调,这样做既丰富了课堂内容更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并进行继承和传承。又如语文阅读拓展可以更多选择传统文化、文言文、古诗词以及各种书法等比较多的教材版本;有如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中国古代艺术的渗透和融合,比如剪纸、窗花和刺绣等。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的选择一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古代圣贤思想等内容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了解。
当前我国在教学模式上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时间已成为当前主要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氛围环境,让学生通过了解相应的文化内容,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花城版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梨园奇葩《粤剧-昭君出塞(选段)》时,可以课前用粤剧的服装、道具等布置在课室,为课堂创设浓厚的传统艺术氛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里的音频、视频、微课等辅助学生去欣赏、了解和学习粤剧的唱腔,用这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教师创建的情景中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学习深度和记忆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更应善用文化基地,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和认识。例如,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传统文化基地参观与实践,为学生创建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加强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融入的接收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土民俗活动,如各地春节的民俗大巡游等活动,通过参与使学生认可和学会欣赏传统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外开展主题活动。例如,举行音乐剧剧表演,将一些经典的传统音乐作品以音乐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或者是书法比赛,传统戏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智慧精华,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在中小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通过优化教材体系、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教材中、创设情景,加强学习中文化氛围的渗透、加强课外传统文化学习等措施的实施,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融入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