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茹
(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套里庄乡中心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6750)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初始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局限,对知识的领悟力不强,因而在接触之初,对于数学中的符号、概念等无法理解,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数学,当他们遇到难题时能有迎难而上的精神,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单向灌输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与时俱进,新课程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体现出科学性、创新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充分贯彻新课程理念,并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匹配的新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教学设计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探究模式、发现模式、steam模式等。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些老师在教学时严重缺乏灵活性,他们把自己当作主体,使学生被迫成为配合学习、辅助教学的配角。为彻底摆脱这一现状,老师应及时转变观念,调整定位,再配合灵活丰富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为此,老师可以选择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置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形象、生动的具体场景,引导学生参与到场景中来,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多动手动脑,才能使学生好学、乐学。小学数学学习首先要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逻辑思维力,而情境教学法能够形象生动地将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活跃度,扭转沉闷、乏味的传统数学课堂氛围。
(一)教师给学生将理论基础知识讲解结束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教师在此阶段就可以进入训练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可以进行当堂测验,学生就能在课堂中就能获得更加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二)教师在课堂刚开始知识,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些口算题或者数字卡片,让学僧根据竖式将自己的磁卡贴在黑板上,学生在此期间就能开展加法运算。教师出题时,要保障学生不会看黑板,当教师写完之后睁开眼睛,学生能够将知识巩固,还能在游戲活动中体会到游戏的快乐,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立场互换,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人与网络互动,使上课变得有趣生动,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网络工具试用能力。再加上,互联网能够更为真实的思维运用情景,比如说,学校设立有专门的数学演绎活动室,在这里学生们可以模拟现实中的各种场景,开展演绎活动,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数学效率。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需要教会学生正确归因。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唯一稳定、可控、内部的因素是努力程度,教师要让学生将任务成败归因于自身的努力,积极反馈,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数学文化是数学共同体所特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习惯等。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它对于学生的观念以和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深刻地影响。数学文化的影响不仅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深远持久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灵活多变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机制,转变以往“只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模式,同时利用不同的评价模式优化和完善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以此全面检测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肯定性评价,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便能促使学生不断前进和努力。
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新课改的深入推行,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了改革时机和条件。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利用教学资源,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创新,打造小学数学兴趣课堂。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学生多加引导,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为中心,进一步激发每位学生的数学兴趣,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