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洋河南镇明德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应试理念的影响仍然广泛,作业依然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学的巩固。在实际的作业设计中,作业量多、机械化、重复化等因素依旧是作业设计的中心。这样设计的作业,是为了留作业而留作业,缺少对学生个性的关注。导致,学生将作业视为一种任务、负担,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降低对作业的积极性,学习动力也不高。所以,优化设计数学家庭作业,需要教师创新作业设计理念,让学生爱上作业,去主动做作业,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设立分层作业的目的在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会根据自身能力的不同而不同。在传统的家庭作业设计中,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作业整齐划一,不具有针对性。而这样的作业设计,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难度过于简单,无法继续提升自己;对于学习薄弱的学生来说,作业难度过高,容易出现消极对待家庭作业的现象。所以,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教师就要注意这一方面,作业设计的问题难度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作业要具有针对性。不然的话,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先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并以此为基础,为学生设计三个层次的家庭作业:含有基础知识的例题、略有难度的自选题以及针对学生优势的创新题。当教师为学生进行分层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设计作业。以“简易方程”作业的设计为例。在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已经掌握学生的实际,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家庭作业。在难度较低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a+a+a可以写成( )”等例题;在难度中等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某班级有a人,男生26人,问女生有多少人?”等例题;在难度较高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小明骑车平均每分钟走200米,学校路程和家有4000米。小明骑行了n分钟之后,距离家有多远?当n=9时,小明距离家有多远?”等例题。这样设计的作业难度符合各学习层次的学生,能减少学生大量习题的困扰,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信的提高,从而发展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作业质量。为学生设计不同学习难度的题目后,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难度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记忆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提升。
数学知识是可操作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高,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容易造成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从而出现解题正确率不高、学生学习动力下降的情况。所以,为了让学生主动写作业,发展学生兴趣,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爱动手的特点,通过设计动手作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例如,在设计“可能性”这部分数学作业时,针对可能性的认知以及如何判读可能性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预习作业,让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完成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在作业的预习中,教师先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然后,将一些预习的题目设计到微课当中,以便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有方向、有目的的预习。如,教师设计预习问题:动手制作一个不透明盒子,并将红纸、白纸、黄纸放置进去。在不断从盒子中,抽取纸的时候,感受可能性、不可能性。依旧让学生在视频录制中,完成这部分内容的预习。之后,教师把预习作业通过学习平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按照教师所设计的预习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不断操作和表达的过程中,想要探索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当然,学生肯定会有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及时记录和整理,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享和解决。为学生设计可操作的作业,活跃了学生的头脑,学生在不断动手操作中,强化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且,在动手实践中,学生的兴趣也更加浓厚,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各阶段的课堂、作业学习中,评价是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作业完成后,需要教师给出相对应的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从而积极探究其中的原理,实现有效改正。另外,教师还要用鼓励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的形成,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更愿意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例如,在作业的评价方式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没有绝对对和错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评价方式,能让师生互动更加频繁,共同提高,在教师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还能有效激励学生对数学的动力。当学生完成“小数除法”这部分数学作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整理的数学内容,用口述的方式分享给其他学生,教师再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学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当学生回答的比较全面,教师要积极表扬,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当学生回答地有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及时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所在之处,帮助学生妥善解决;或者,教师可以利用评价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如,评价语:“你学习非常优秀,但是缺少毅力”等。只有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过程中,学习效果才会有明显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作业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作业的多样性为依托,结合教学重点,通过设计分层作业、设计动手作业以及合理评价作业等方式,为学生设计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这样的作业练习中,既发展自己对作业的兴趣,使自己自愿加入到作业练习中,而不是为了作业而作业。还能巩固课堂教学知识点,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作业,获得大量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有精力去完成其他学科的课后任务,在不断的学习中,依然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动力,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