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危机应急服务及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2021-11-28 13:34:56张波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张波

(广州市白云区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410)

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作,对各行各业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也对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形成了巨大冲击。尽管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但疫情仍没有完全结束,公共图书馆仍应继续执行并完善危机应急服务,在不影响正常防疫工作的前提下为广大读者提供阅读服务。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发生改变,公共图书馆应紧跟疫情发展趋势,根据人们已经发生变化的阅读习惯,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做到全方面为读者考虑,从而为读者提供最优秀的阅读服务。疫情期间,因为时间和资源问题,很多公共图书馆的危机应急服务不完善,导致读者不清楚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哪些变化,造成了读者的困惑和不便,现在公共图书馆应好好反思,拿出更完善的服务方案,从而满足读者的服务需求。

一、加强数字化内容建设,满足读者的线上阅读需求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读者无法亲自来到图书馆借阅书籍,但读者的阅读需求并没有消失,很多读者尝试过其他休闲娱乐方式后依旧想要读书,也有部分读者已经养成了阅读大量书籍的习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应继续加强数字化内容建设,将图书馆内的藏书全部数字化,并搭建微信公众号、网站、App等线上平台,让读者通过线上平台阅读书籍,图书馆也可以推出一些免费阅读、无借书卡阅读、书籍传递等公益活动,在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除了普通人之外,残障人士也有很强烈的阅读需求,但像视障人群很难用眼睛来阅读书籍,本馆对此发起了“捐声”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云语者,让普通人录下自己朗读书籍的声音,从而让视障人群能够收听书籍内容。自活动发起至今,已经有超过1000人次的“捐声”行为,惠及逾千名视障人士。

二、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和预案,充分应对各种突发危机

自2003年“非典”之后,政府出台了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这对完善图书馆的危机管理体系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图书馆是城市中人流量较为密集的地区,如果没有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就很容易陷入被动,导致人民群众的生命或财产受到损失,因此图书馆应规范各部门职责,明确危机负责机制,从而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图书馆还应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前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方案,并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应急演练,让工作人员能够对危机预防重视起来,并在突发情况发生时,能够沉着冷静并有组织地应对。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不光是为了维持图书馆的正常运行,为读者提供有效服务,也是为了保障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毕竟当危机出现时,工作人员要冲在第一线,如果没有应对危机的意识和方法,工作人员不光无法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受到侵害。

三、开展危机应急培训,提升员工危机应对能力

后疫情时代,图书馆应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工作人员在应对危机时所犯的错误或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研究,及时纠正错误、解决问题。图书馆也应开展员工培训,除培训员工在日常要做到经常杀菌消毒,努力学习防疫知识外,还应培训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进行技能培训和心理培训,让员工在危机发生能够快速安抚读者情绪,并针对突发情况快速采取应对措施,按照科学流程进行操作,从而实现有序应对的效果。图书馆也应多印制危机应对手册,让员工在日常也能学习到危机应对方面,并熟练掌握应对方法和应对技能,从而具备更好水平的危机意识,在危机发生时更好地展开救助或自救,阻断危机发展势头,减轻危机带来的各种损失。

四、承担更多公共服务职能,实时介绍危机发展情况

公共图书馆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很容易受到读者的信赖,因此图书馆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职能,通过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危机的进展,及时辟谣相关不实信息,避免引起公众的恐慌。图书馆也应及时科普相关知识,让公众理性看待危机,倡导科学应对和小心应对,唤起公众的危机意识,从而稳定社会情绪,让公众能够正确看待突发危机。

总结:后疫情时代,公共图书馆应完善危机应对服务,加强工作人员的危机应对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从而针对突发危机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并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尽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便利和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