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传统石雕艺术
——方城石猴

2021-11-28 13:34:56吕孟凡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吕孟凡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方城石猴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民间工艺品,它的价值无比巨大,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对于方城石猴的传承与开发研究,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我国的整体文化形象,同时也可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在海外的形象。

一、城石猴的发展历史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的南阳市,方城县里面有一个砚山铺村,这个村以男女老少都熟悉雕刻石猴技巧而闻名,也被称为 “石猴雕刻专业村”。方城石猴起源于宋代,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明清时期的石猴生意到达了顶峰,之后方城石猴发展逐渐放慢步伐,20世纪之后,方城石猴才从沉睡中醒来并逐渐扩大自己的规模,现如今,方城石猴已经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地方工艺品。

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工艺品,方城石猴能获得现在的巨大成就,关键就在于它不仅经历了超过千年的岁月,而且其发展至现在仍然具有极为特别的民族艺术特征。

二、方城石猴的民族艺术特征

(一)简易质朴的轮廓造型

方城石猴的制作工艺相对来说比较简易,制作者先用大刀把滑石砍成石条,再用自己简洁概括的刀法雕刻出一个个新奇古怪的造型,经过精心雕刻,呈现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块面,由这些块面组合成的石猴个个形象活泼。因为制作的石猴刀法简易,当地把这种石猴称为“八刀猴”。

方城石猴多成方形,宽两到三厘米,高五到十厘米,造型上往往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感,它从一块长条形的滑石蜕变为活灵活现的形象,只是通过手工艺人的了了几刀。

单从其颇具特色的轮廓造型来看,其整体结构可谓简约又不简单,甚至在轮廓和块面结构中与现代设计艺术有几分相似,在石猴的整体结构上通常可以发现比较近似的三角形、方形等,这些略带弧度的几何形体拼凑成的面活灵活现,尽管在以装饰性为主流的清朝时期,方城石猴的风头也不见下降,甚至石猴交易还处于巅峰。

(二)刻绘结合的雕刻技法

方城石猴的“刻”体现的十分独特,方城石猴的雕刻工具仅需一把劈柴大砍刀,几把篆刻刀。砍刀先把石头劈成长方形石条,再用不同的小刀雕刻石猴。制作者只要简单几刀,一个生动的石猴就破石而出。其动作利索令人惊叹,同时这种用大刀和小方刀为主进行雕刻的形式在中国民间传统雕刻中也是很罕见的。

对于石猴的“绘”这一字,主要体现在制作者对于石猴发自内心的理解,这些石猴之所以能够栩栩如生,动态百出,参照的就是制作者身边的一个个村民们。这些石猴有的像抱着孩子的农妇、有的像生龙活虎的小孩子等等。制作者通过对自己周围人和事的观察,在心中已经绘出一个个传神的人物,运用到自己雕刻的石猴之中。那里的老艺术家说过,石猴是用心雕刻才会那么活泼。将自己心中的图画给绘出来,才能让这些石猴更为传神。

石猴的雕刻工具直接体现出了合适对于设计的重要性,为了呈现出手中的石猴造型,制作者用自己造的工具对其雕刻,其中一些工具显然已经脱离大家对其功能性的普遍认知。其造型的体现也离不开制作者对于生活片段的提取和在心中对其进行的简化和几何转变,这种千年前的设计思想即使运用到现在的设计作品中也丝毫不会过时。

(三)彩素共用的色彩特征

石猴刻好后还要涂色,其使用的颜色颇有讲究。根据《考工记·画绩》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方城石猴的绘制虽然只用了红黄黑绿四个颜色,却很符合中国传统用色原则和理念。石猴用的底色为黄色,象征天地,装饰色则为红色,象征着活力和生气,眼睛的颜色为黑色,象征权威和高雅,间色采用绿色,象征着勃勃生机。方城石猴的“彩”体现出了天地之间,东南西北的万物万象,有主有次的色彩体现出了自然的有序统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简单大方思想,一种新的流派也逐渐诞生,他们突破颜色的传统,用金色遍布石猴全身,甚至有些直接采用了其最本质的颜色,让杂色充斥其身。相对于石猴的“彩”,这种流派则体现了石猴的“素”,运用大自然来展现石猴最本质的面貌,既不会显得杂乱无章,也不至于令石猴黯然失色。

在方城石猴的色彩运用中,不管是拥有了红黄黑绿,体现了天地万物万象的“彩”,还是金色遍布、原色呈现,体现天地自然之质的“素”,都无疑展示了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古往今来,源于自然的色彩无疑是给予人们舒适度最高的色彩,是自然馈赠给人们的宝藏。

三、方城石猴的实用性

方城石猴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拥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可以当做民间玩具和工艺品,因为“石猴”的谐音为“时候”,所以通常被理解为“好时候”,且“猴”与“侯”同音,含有好运与幸福的寓意。在每年的庙会中,石猴商人把自己准备好的石料带出来现卖现做,这些可爱的小石猴因为其独特寓意,每次都成为庙会的一大特点,石猴的制作过程也很吸引好奇心强的小孩,当地人买过石猴,搭配精致的包装送人也成为一种潮流。

不仅如此,方城石猴还可药用。因为石猴的原料为当地特有的滑石,《本草纲目》记载滑石的功效有:“疗黄疽,水肿脚气,吐血蛆血,金疮出血,诸疮肿毒。”由此可以看出滑石具有消毒、活血、消肿、止痒等神奇功效,当地的人们在劳作碰到意外时,就用刀片刮下一些石猴粉末涂在伤口,充分利用起了的药用价值。

方城石猴在其功能性上,既达到了民间审美的标准,也体现了其实用的价值,不光可以用来欣赏、把玩甚至送人,使双方关系更加融洽的同时也可以把吉祥的寓意赋予他人,更是可以充当药用,发挥其本质的效用,这无疑是其实用性的直接体现。

四、方城石猴的集体记忆

从方城石猴的发展以来,石猴的制作和买卖就成了当地人的生存方式,特别是晚清时期,民间就流传:“砚山铺的闺女不纺花,砍石刻猴雕砚法。”当地人为了同时维持生计,让家中的女儿都干起了雕刻石猴的手艺。尽管频繁的战争和政治运动导致方城石猴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由于当地人民的坚持和对于石猴文化的喜爱,终于在近期让石猴工艺品重新有了上坡道路。由此可以看出,方城石猴一直都是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工艺品,并经历了无数次时代的困难洗礼。

现如今,国家对于传统文化愈发的重视,同时随着国人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方城石猴这一地方工艺品逐渐走出家门,面向世界。在国家的支持下,方城石猴也更为社会所认识,更是受到海外民众的广泛关注。

从古至今,方城石猴一直以地方工艺品的身份来养育着一方水土,它不仅记录了各个时期村民的生活状态,还承载了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一个个石猴历经千年的风雨,默默见证了眼前一切事物沧海桑田的变化。

五、结语

方城石猴的产生和发展与它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土壤和环境也影响着它的生存,当地特产的石料再加上新颖的设计思维造就了方城石猴文化千年的历史。当地人刻画石猴结构与造型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和自然,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的独特模式,表达了当地人民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美好生过的追求。其颜色与材质也直接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和敬畏,对于天地之间包罗万象的表达,这些体型不大的小石猴却往往能够体现万物之象,可见老艺术家们在对其构思和创造时脑中蕴含的巨大智慧。从古至今,这些石猴一直承载着人们对美对好的寄托,也拥有药用奇效,其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功能性可谓虽微小又必不可少。正是这些其自身在发展之中所具备的特点随它一起承载了千年的记忆,并且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继续接受着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