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嘉徽
(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嘉兴 314000)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012年1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活力的若干意见》,传统村落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中,从2012年开始至今,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多部委联合公布了中国五批共2666个传统村落名录,多地也相继开展了相关的省、市试点评比工作,积极推进传统村落建档、立法等制度改革。
嘉兴市在浙江省的政策指引下开展了“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农房改造示范村建设”等不同侧重点的相关村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而直到2017年,嘉兴市的建林村、马厩村、汾南村等12村入选浙江省省级传统村落名单,2019年民合村、路仲村、新民村3个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才真正全面铺开。从这两三年全市传统村落评定及培育、各村实施发展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相关规划因特色不凸显、传导性差等导致无法精准落地;基层因缺少政策激励和难以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工作积极性不高;全市传统资源薄弱加之大规模村落撤并对其的破坏,让后续培育工作难上加难;监管措施未跟上,加剧了全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推进难度。
嘉兴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地势平坦,乡村经济活跃,城乡居民收入比全省最低,农民喜好拆旧迎新,对于旧物的保护意识不够,使得遗留下来的传统建构物较少。加之早期农民向往洋房、地方政府缺少农房风貌管控,新建农房风貌多为欧式现代风格,而传统风貌的黑瓦白墙农房逐渐沦为配角。嘉兴的乡村,在城镇化道路上加速前进的同时,传统的村庄风貌也在加速地消逝。
嘉兴乡村地区有一套丰富完善的规划编制体系,无论是县市区层面的宏观规划还是落实到各行政村的详细规划,乡村发展历来强调土地的集聚节约,虽然这些规划从不同的侧重点引导着村庄方方面面的发展建设,但相关保护发展的专项规划近年来才开展,早前的规划缺位加剧了乡村传统元素的消失和破坏。其中一些民俗传说,由于村落撤并时过境迁,出现了历史记忆的断层,无法追溯具体内容和相关的位置,这些承载着村历史文化的美好传说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以平湖市赵家桥村为例,有一条400年历史作为该村起源的集镇老街,现状村民已人去楼空,老房子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急需开启保护修复,而面对投入资金、实施主体、相关权属等复杂问题,因缺少资金支持和政策推动,导致修复工作一直未能进行,只能先通过划定保护范围线的方式进行控制。同样问题也较为普遍的出现在其他村落中。
一旦村庄成为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村等特色村,在通过一系列建设后,都免不了发展乡村旅游,但是同质化的旅游策划、雷同的乡村风貌、扎堆的低端民宿,湮没了原有的村庄特色,导致大部分特色村旅游发展都不尽如人意。传统村落作为一类有特色的村庄,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和窘迫,建设项目多注重面子工程且特色不显,缺少竞争优势,无法吸引客流。
目前国内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研究较少,嘉兴市作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在一系列涉农改革中,浙北乡村的传统村落应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总目标,发挥平原水乡传统村落独特的资源优势,延续历史文脉,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及生活环境,发展乡村经济,创新机制,积极回应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不同于浙江省其他市县的传统村落,嘉兴市的传统村落体现出浙北平原乡村明显的劣势及独特魅力:
从全国全省层面分析嘉兴市的传统村落规模,可以发现嘉兴市传统村落家底非常薄弱。全国五批传统村落名录中,嘉兴只有3个村入选,占比全国总数的1‰,占比全省总数的1%;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中,嘉兴的传统村落数量远低于浙西南、浙西、浙中和浙东。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保护工作变得异常重要并非做不可,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和抢救,未来嘉兴乡村将没有能寄予乡愁的地方。
从单个传统村落呈现的有形资源看,在数量和质量上,与浙江中西南部地区的丽水、衢州和金华市内一些传统村落成片成规模的传统风貌区相比,也不占优势。国家级传统村落新民村,遗留下来的古建构筑物,只剩一条老街、一座老宅、一个石库门、一座庙和若干古桥古树。
值得庆幸的是,现有的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都保留了浙北乡村独特魅力的格局和肌理,既有背山而居,也有依水而建、农田环绕,形成了山水林田房桥六大要素,体现了浙北乡村的独特美丽,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与广袤平坦的农田浑然天成,而建筑沿河沿路成条形或簇状布置,建筑街巷尺度宜人,五步一木桥,十步一古桥,空间变化丰富,是浙北乡村大地最富有趣味的地方。
总的来说,嘉兴市传统村落尽管家底薄弱,但是基于保护平原水乡的独特价值、解除传统村落可能被撤并的风险、抢救即将消失的传统资源、保障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等多方考量,开展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意义非凡,而建立自下而上的无缝对接工作框架机制,让三大参与主体统一共识,明确责任和重点,则是这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前置条件。
笔者结合嘉兴市传统村落的发展背景和现状特征,梳理了在工作开展中技术团队、实施主体、主管部门的各方困惑,并试图提出解决策略和明确各主体的任务重点。
作为该工作的技术支撑队伍,重点是从技术角度,明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意义、作用和重点,并提出专业的工作框架,思考如何保障规划的落地,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
1.厘清规划的地位、作用并体现嘉兴特色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与其他村庄类规划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重叠,但不可相互取代,是基于保护角度出发的传统村落未来发展建设方案,是实施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应着眼于保护乡村整村风貌、提高传统民居生命力、传承乡村优良文化基因、提升乡村经济活力,以此确定需要开展哪些保护工作、建设项目、活动策划和产业发展引导。最终的目的是展示嘉兴特色的小桥流水,红船旁江南传统村落,并通过发展乡村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
2.三级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通过前期摸底发现,大部分市县级主管部门、乡镇领导并不清楚该工作的前因后果,因此,笔者提出了三级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全市县区层面应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纲要的宣传,统筹全市县区未来5年的传统村落挖掘、申报、评定、保护等工作,协调村庄布点、乡村振兴、国土空间等规划的相关内容,落实相关要素;镇层面,根据上位总体纲要,统筹本镇的传统村落相关推进工作,并充分挖掘本镇传统村落的特点;村层面则是开展详细的保护发展规划。打通自上而下的沟通渠道,将总要求、总目标传达至基层,各行政村也可以充分展示个性化的元素。
3.有效管控引导
为促进规划的实施,必须加强规划的“好用、管用”,传统村落的保护也适合形成刚性管控和弹性引导,便于镇村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能做、不能做、适合做、不宜做。刚性管控的对象和内容包括:对于文保单位(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群,需要划定保护范围线,确定建设控制地带;对于山水农林田街巷道路等特色格局,建议划定保护范围线,并确定街巷空间的合适比例;明确可建设活动的范围和禁止建设活动范围;农房/公建风貌、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及其他认为对传统村落发展有破坏的行为。另外,针对村庄整体风貌、非遗活动策划、场所精神营造、产业发展等,建议积极引导。
4.引导可持续发展
特色村庄在前期发展阶段,都有一定规模的资金投入建设,在村域环境、公共设施等各方面进行了完善提升,但到了中后期,应该转变“伸手要”的发展模式,形成独立造血功能。在传统村落规划中必须加强村落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用活历史文化资源,达到既能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景观风貌,又能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效益的双赢效果,形成文化产业为村落精神内核,适度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对外展示窗口,保持和提升农业生产;将传统村落内的特色生活、文化、风貌、格局、建筑、农产品等通过传承、转换、活化,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差异和特色化发展,方能实现产业的自我振兴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该工作的执行者,需要转变观念,并落实上级意见要求,依托专业技术团队,依规开展建设工作,积极调动村民积极性参与该项工作。
1.转变观念
在笔者接触的乡镇干部中,有相当比例的干部谈保色变,把保护视为“限制发展”,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究其原因,一是缺少资金来源,二是误解保护的运行模式。所以除了提供相关的保障要素,首先要让乡镇干部构建“以保护促发展”的意识,强调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和活态发展,在严格保护空间肌理和空间结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改造,植入匹配功能以适应新的生活生产方式,体现具有时代印记的传承式保护。
2.加强执行
乡镇干部要积极上传下达各类政策要求,做好市级部门与村委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积极完成挖掘、申报、培育传统村落等相关工作,并争取体现本镇传统村落的特色特点,辅助解决村级问题;邀请专业团队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相关保护和建设工作,同时加强规划的宣传,组织村民学习、讨论、参与进规划工作,将本村特色、发展定位融入村规民约中,把科学的规划以日常化的形式植入村民的思想中。
作为该工作的总指挥,任务最为艰巨,首先应出台保护工作指导意见,让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明确任务和重点,加强统筹组织领导、监督管理、技术指导;另外,要加大相关要素保障和加快信息平台搭建。
1.出台保护工作指导意见
首先需明确传统村落评价体系标准,再出台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指导意见,并梳理近期工作计划、责任主体和相应任务,同时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优秀方案评选标准,明确奖惩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等。
2.加强技术保障
邀请专业技术团队科学编规划、完善评审和后期考察验收机制;成立专家工作组,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技术指导和巡查监督。开展学术研究,加强与省市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等。进一步培育从事传统建筑修缮修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嘉兴农村建房泥木工匠的团队基础上建立乡土建设人才库,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技术保证。
3.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各要素向传统村落倾斜:市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课题调研、规划编制、修缮维护、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挖掘、村落建档和宣传教育;把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结余指标、相关惠农政策向传统村落内的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倾斜;将传统村落纳入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疗休养定向选择旅游点、年度红色教育基地、年度传统村落宣传教育基地等,增加曝光度和村集体收入。
4.搭建大数据平台
按照传统村落建档要求,结合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建立传统村落信息化、可视化电子数据库,实现相关信息收集记录、分析研究、监督管理和公众展示等功能。嘉兴市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了农民建房建设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农房建设的规划、审批、设计、信息管理等功能线上统一操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传统村落的形成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自然人文的孕育,而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同样是一个漫长艰辛,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多资源的投入、探讨、实践、修正等过程,本文仅仅结合笔者在嘉兴乡村十余年的伴随式规划服务经验和与乡镇干部、主管部门频繁沟通对接中获取的信息,试图从客观实际的角度,以工作顺利推进为目的,通过为主管部门制定工作计划,延伸到技术团队的技术服务和实施主体的落实任务,将纵向工作进行横向串联,最终制定三大主体的网格化工作框架,寄希望通过三方的共同努力,统筹全局、政策保障、科学规划、精准落地、监督管控,让嘉兴市内各级传统村落规划、保护、建设全面落实,形成一批能够完美彰显“红船旁的江南民居”特色的示范乡村,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