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宇
(梨树林业调查设计队,吉林 四平 136500)
吉林省西部所在区域在地质构造上属亚洲东部第二沉降带中的松辽沉降区,其地势平缓,成波状起伏,主要以平原的高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为主。
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少雨,升温较快;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变温快,温差大,天气晴好;冬季漫长,降雪量小,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4.5℃左右,一月份温度最低,极端最低气温-36.1℃;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极端最高气温37℃。年平均日照2900小时左右,无霜期135~140天。年降水量在400毫米至5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这两个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春夏秋三季以西南风为主,冬季则多刮西北风,年平均风速为13.3米/秒。
吉林省西部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开阔,海拔在130-270米之间,为平原地貌,分别由风积堆积低平原和冲积湖积低平原构成。
土壤类型有四种,即黑土、黑钙土、草甸土、冲积土,沿松花江两岸还分布有部分盐碱土和风沙土。
吉林省西部的乔木多以人工杨树、人工樟子松、人工榆树、人工杂木、沙柳为主,平原上林网交错,街路绿树掩映;草本植被以羊草为建群种的优势植物群落,其它主要种类有披碱草、小叶樟、芦苇、兔毛蒿、蒙古蒿、角碱蓬、三棱草、野苜蓿等300多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草本植物达108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改善生态环境是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生态修复造林工程是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风沙危害,控制水土流失,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的林业生态工程,对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该地区是吉林省生态治理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的地区之一。进一步加快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是改善该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环境,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几年来,吉林省西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加快调整生态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林重点生态产业,加快了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生态化步伐,促进了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生态修复造林工程的侧重点就是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森林水土保持能力,加强防风固沙效果,保护农田牧场的功效。从而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发挥作用,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建设做出贡献。
(一)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优先安排生态条件差的地块,重点突出其生态效益。
(二)坚持完善体系、整体推进的原则,把建设布局与完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
(三)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增加从设计到施工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建成高标准的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要符合客观实际,又要高效利用专项资金。
首先由吉林省西部地区上报符合生态修复造林工程造林地类要求的地块,再由设计人员深入现地实际调查,根据任务量和生态地位重要程度落实造林地块,填写小班调查卡片,采用GPS定位的方法确定造林小班的地理坐标。根据小班的立地条件和具体情况科学合理设计各项因子,并将全部小班因子输入营造林工程管理系统中。
全部造林设计地块均使用GPS现地实测面积,不受二类调查小班的局限,合理的区划造林作业小班。
根据现地调查,生态修复造林工程造林地块地类为宜林沙荒地、其他无立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采伐迹地和林业其他用地,应符合造林地类要求。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和将来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利用价值,造林设计采用适应性强,容易形成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杨树做为主要造林树种。依据生态优先和充分发挥防护林生态防护功能的原则,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造林林种。
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造林树种,造林方法,苗木年龄,苗木规格,因地制宜地确定整地方法、整地时间和整地规格。
整地方法采用人工穴状整地,整地规格(直径×深度)应大于或等于40×40cm。
整地要求:清除穴内石块,树根等杂物,在整地时对原有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不要连根除掉,应该在近地表处割除。
整平穴面,为保持土壤水份,整地季节选择秋季进行。
造林方法:采用人工植苗造林。
为防止植苗时窝根和促进根系生长发育,植苗时,对根系较长的苗木根系进行适当修剪,保留根系长度在20cm左右;再浸蘸吸水剂及生根粉等药剂处理后造林。
植苗时,穴内先回填少量表土,苗木置于穴的中央,再回填芯土、踏实,最后回填表土,并在整个植苗过程中采用新型保水、保活技术。
质量要求:苗木在穴中要扶正,保持根系舒展,不窝根。
造林季节:秋季。
根据项目区的立地条件及以往经验,为确保林木有足够的营养面积,迅速成林,适宜的造林密度对培育优质林分至关重要,选择造林规格与密度主要依据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及生态需求。造林设计确定造林密度为杨树:每亩不小于148株。依据生态优先和充分发挥防护林生态防护功能的原则,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确定造林林种。
造林地块采用纯林方式。
造林当年开始抚育,对幼树进行除草松土,抚育3年6次(3.2.1),即造林第二年6月上旬、8月下旬、10月上旬各抚育一次,造林第三年6月上旬、8月下旬各抚育一次,造林第四年8月份抚育一次。
选择顶芽饱满、色泽新鲜,根系发达,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充分木质化的Ⅰ级苗。苗木规格:杨树C1-1,根须长15cm,苗高1.2m以上。
苗木选用招投标形式。
根据西部造林成活率的具体情况,苗木损耗率按10%计算,秋季造林小班工程为宜林沙荒地、其他无立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林业其他用地造林,需苗量=造林面积/(柱距×行距)×(1+10%)。所有用苗均采用招投标方式,以本地苗圃产出为主。
观测项目区内病虫鼠害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生,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项目区病虫鼠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颁发的有关规定和规程,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理,把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使之不能扩大和蔓延。
针对造林区域的实际情况,设置管护机构,聘用兼职护林员进行管护。坚决制止乱垦、乱收、乱伐、乱挖等现象,对周边群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做到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当年秋季开始整地,边整地边造林,抚育次数为3年6次,即3.2.1。即造林第二年6月上旬、8月下旬、10月上旬各抚育一次,造林第三年6月上旬、8月下旬各抚育一次,造林第四年8月份抚育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