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报编辑学者化探析

2021-11-28 15:09温艳华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学报双一流一流

温艳华(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锦州 121013)

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等5 个方面的“双一流”建设任务,促进学术生产力的提升[1]。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坚持特色一流、内涵发展等基本原则,细化24 个工作任务[2]。“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有力推动了高校学报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打造一流学报编辑队伍、实现编辑学者化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学报面临的新课题。

编辑学者化是近30年来编辑出版界的热点话题。学报编辑学者化自1988年提出,对此研究也持续至今。对于编辑学者化的定义,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秦刚认为编辑学者化是指,“编辑人员在编辑学之外某一学科领域有较高深造诣和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对编辑工作中所分管的学科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承担与自己学科有关的科研项目。能对某些学术思想、学术讨论进行综述和评价,有独特的学术见解,不断有学术论文发表和学术论著出版”[3]。刘茜认为,“编辑学者化指的是编辑结合自身负责的文章和栏目,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等,成为该领域的学者”[4]。总之,编辑学者化是对编辑学术能力的规范,也是学报编辑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现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必要性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在世界舞台构建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离不开一流的学术传播平台。这既为高校一流期刊建设提供了契机,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5]“双一流”建设把高校学报推向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位置,编辑作为学报的主体,没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专业精神,是无法担当新形势下建设一流期刊、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重任的。

(一)高校内涵发展需要学报编辑学者化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延过快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包括招生与就业、规模与投入、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考虑到外延过快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内涵式发展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我国高等教育在基本实现大众化之后,需要实施发展模式的转换,由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向以内涵式发展为主,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转为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6]《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加强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双一流”建设是高校学科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学术成果传播交流的平台,高校学报注定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作为,在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推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对高校“双一流”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报编辑在“双一流”建设和高校内涵式发展中,也应发挥重要的文化发展和学术引领作用。因而,编辑的学识和学术素养对能否承担这样的文化重任至关重要。

(二)高校学报自身发展需要学报编辑学者化

“双一流”建设标志着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新时代。高校学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与高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因此,学报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在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在发展要旨上也是契合的。由此可见,在“双一流”建设的征途中,高校学报必然会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报要对标一流期刊,着力提升办刊质量,不断提升为一流学科建设服务的能力,就要有一流的编辑队伍和高水平的、学者化的编辑人才。

首先,高校学报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提供优质的成果发布平台。这就要求高校学报要具有全球化视野,瞄准世界上先进的学术观点和前沿信息,关注相关领域的学术领军人才,吸引国内外顶尖专家的优质论文。而只有兼具学者与编辑双重角色的学报编辑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选题、选择高水平的论文,引领学报走向世界一流期刊的高地。

其次,高校学报要把创新型出版工作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和实践体系中。高校学报转型发展是顺应和服务“双一流”建设的有效途径,应以开放的胸怀,走出一校一刊的局限,积极谋划并参与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的学术期刊集群建设,促进学科成长、科技进步和高等教育发展。而要达成此目标,必须有学术领军人才从事或者参与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

再次,高校学报要依托优势学科,形成特色发展。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的优势学科,“优势学科一般在相关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与其相匹配的优秀科研成果和高水平学者,能够为学报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论文。”[7]优势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必然会带动高校学报办刊层次的提升,这也就要求学报编辑具有一定的学识和学术素养,才能与优势学科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术前沿信息,不断吸引和储备优质论文。

(三)建设一流编辑队伍需要学报编辑学者化

随着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一流编辑队伍是高校学报发展的首要任务。高层次、学术化的编辑人才对办好学报意义重大。学者型编辑掌握一定的学术话语权,能够与高层次专家学者交流研讨,能够策划学术话题、挖掘潜在的学术增长点、组到优秀稿件、储备优质稿源,以推进期刊的创新发展,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高校学报编辑部在建设一流编辑队伍过程中应坚持引进、培养相结合。高校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引进那些在相关学科有一定造诣的研究人员充实到学报编辑队伍;另一方面要着力培养现有编辑人员的科学探索精神,为编辑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搭建平台,鼓励他们参加国内外、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提升其科研能力和职业自信心。

二、学报编辑学者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学报编辑学者化问题提出30 多年来,研究讨论热度依然不减,编辑学者化抑或编辑专业化、编辑学者化抑或学者编辑化,研究者对此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关注度,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和困境。

(一)学报编辑角色定位不清晰

高等学校是学者云集的教育科研机构,学报编辑部通常被确定为教辅单位,工作性质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中心工作服务。工作性质决定了学报往往游离于学校重点工作之外,被边缘化也是普遍面临的实际问题。那么学报编辑是科研人员还是服务人员,高校没有明确界定,编辑自身也模糊不清,身份的尴尬难免导致心理失衡。如果是服务人员,高校往往还会对学报编辑有科研任务的要求;如果是科研人员,学校给予学报编辑的研究平台非常有限,课题立项的机会也不多。在科研资源不对等的情况下,高校在工资待遇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大多采取向教师倾斜的政策,同等条件的学报编辑收入和职称等级要略逊于教师。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学报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也面临着编辑队伍整体层次有待提高的现实挑战,同时也存在着学报编辑角色重新定位的期盼。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要把“创新型学术出版工作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和实践体系中去,着重提升为一流学科建设服务的能力”[8]。学报编辑只有走向学者化发展之路,才能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确定与一流学术期刊相匹配的角色定位。

(二)学报编辑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匮乏

近年来,高校学报的发展与高校科学研究的进步不相匹配的现象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学报不能完全承担“双一流”建设的传播平台的工作任务,这一现象与学报编辑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匮乏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人才匮乏是学报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学报编辑队伍高层次人才匮乏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报编辑专职化。改革开放以后,编辑逐渐实现职业化,1978年11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明确了“学报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设立编辑部……按文、史、哲、经、教等专业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以及必要的行政人员”①。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大多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报编辑职业固化,使得教师、科研人员兼做编辑工作的学报编辑流动状态逐渐消失。学报编辑因其专职化的原因,其研究方向也逐渐由其他学科而转向编辑学方向,与学者化的发展方向出现偏离,并且渐行渐远。

(三)学报编辑发展空间的局限性

学报编辑职业化形成后,编辑的上升空间只有沿着专职编辑的系列单线发展。1980年11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出版局、国家人事局拟订的《编辑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编辑职称自此有了规范的名称和评定范围:“编辑干部的业务职称定为: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9]这对学报编辑来说,明确了上升渠道固然是好事,可是职称评定细则中又规定,只有编辑学方面的学术成果才能计入评职条件。这就使编辑为了职称晋升在学术研究中不得不选择编辑学领域的选题,而无法兼顾其他学科的研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报编辑向学者化的方向发展。除职称评定外,由于学报编辑的职业性,随着从业时间的延长,学报编辑越来越趋向职业固化,离开编辑岗位似乎已不适应其他工作。往往是很多编辑一入学报门,便成了终生职业,在高校内鲜有其他的发展方向。

三、实现学报编辑学者化的路径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要提高质量,与科学研究的发展同向而行、相辅相成,实现学报编辑学者化是一个重要前提。尽管会面临诸多的困难,但是学报转型发展的趋势已然形成,学报编辑学者化也一定是学报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走出去,广泛参与学术交流

高校学报是高校内部的学术期刊,其“内向性”的特点,更加需要广泛的交流,以避免“闭门造车”。学报编辑除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和系统内部的学术研究和工作交流外,还应该走出校门,参加国内外较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及时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在交流中结识有一定造诣的学术大家,并与之建立经常性的联系,为今后组织优质稿源做好人脉的积累和储备。

中国学术要走出去,学报编辑不仅要与国内专家建立广泛的交流,而且还应该与国外学术界专家学者建立联系,及时了解世界上最新的学科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信息。因此,学报编辑不仅要具有相关领域的学识和学术素养,还应该熟练地运用英语阅读、交流和写作,以便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能与国外学者进行交流探讨。

“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要“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争做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1]。那么,建设世界一流的期刊也必然成为高校学报的发展方向。高校学报要走国际化发展之路,编辑人员就要有国际化办刊的理念和思维,高校学报界这样的人才不多,应在青年编辑中注重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和扎实学识、又精通英语的创新人才。

(二)请进来,探索学者编辑化的新型模式

学报编辑学者化需要各方面条件的储备,需要一个建设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双一流”建设的时间表,使得“一流期刊”建设不能“慢半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报应另辟蹊径、“借船出海”,探索学者编辑化的新型模式。

1.依托优势学科,开设特色专栏,邀请学科带头人担任栏目主持人。专家学者担任学报栏目主持人,会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学报发展,使他们以“自家人”的身份参与策划选题和栏目设计,推出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形成品牌栏目。专家学者的“主持人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同时,利用他们在本研究领域的影响力约稿组稿、推介学报,能够保证优质稿源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该栏目的持续影响力。

2.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编委队伍。学报编委由校内外各学科知名专家组成,负责学报的办刊宗旨、办刊方向、办刊特色与期刊定位的把握和确定。从一定意义上说,编委层次决定期刊的层次。除为学报刊发文章的思想性、创新性和学术价值进行把关定向外,学报编委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学术资源,为学报推荐优秀作者,组织优质稿源。

3.建设审稿专家库。建设一个涵盖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审稿专家库是保证学报质量的关键。一个好的学报编辑部,不仅要拥有高水平的编辑队伍,更要有一支高素质、结构优化的审稿专家队伍。优秀的审稿专家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科学精神,能够对稿件的选题价值、逻辑思维、研究成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提出具体的审稿意见。而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敏锐的学术辨别力,通过阅读来稿,准确判断稿件的研究方向,并在人数众多的专家库里找到该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来审稿。

(三)沉下心,板凳坐得十年冷

学报编辑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既要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也要掌握编辑学知识,还要具备编辑专业基本功。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韧,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沉下心,扎扎实实地潜心研究,勤勤恳恳地苦练技能,厚积而薄发,方能在“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胜任工作、完成使命。

1.在实践中凝练专业文化,加快专业成长。编辑学者化也是“专业化”,就是从编辑的角度介入学术、审视学术,以寻找和确立合适的选题,编辑和出版有价值的作品[10]。编辑学知识的研究是从实践中来的,学报编辑的研究工作要对编辑实践进行观察、反思、探索,进而进行总结归纳、理论阐述,把探究、创新、开放的理念渗透到编辑实践中,形成学者型编辑独有的专业成长方式。

2.挖掘学术研究潜能,实现自身价值。学报根植于高校这一学术土壤,很多编辑具有很好的学术素养,由于编辑工作的烦琐,容易陷入具体工作中而无暇潜心研究。因此,学报编辑要克服职业局限性,把学术研究和专业工作结合起来,把学术研究作为提升编辑能力的理论依托,挖掘自身的学术研究潜能,提升学术自信,实现自身价值。

3.运用新兴技术,做融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自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媒体融合已成为媒体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融媒体思维是新时代编辑学者化的拓展和延伸,融媒体时代的学报编辑对新兴技术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了解学术前沿信息,与高层次专家学者建立网络联系,积极探寻新的传播方式,除了纸质载体、网站、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之外,还要善于运用其他交流工具,比如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兴媒体,成为一个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技术的新时代复合型编辑人才。

(四)搭平台,培育创新、拔尖的编辑人才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也显示出一些个体的差异。有些编辑能够熟练掌握编辑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长于实践而不擅长理论研究;有些编辑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学术敏感性,热爱理论研究并具有学术研究的潜力。因此,学报编辑部应注重编辑之间的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分类培养,使编辑队伍中既有擅长编辑实务的专业人才,也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思维、热衷于学术研究,并不断产出重要成果的创新、拔尖人才,最终走向编辑学者化的道路。编辑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符合编辑工作实际,还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

1.制定政策,鼓励青年编辑攻读高一级学位。高校编辑队伍中学历层次参差不齐,青年编辑中大多有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强烈要求。高校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青年编辑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创造条件支持青年编辑系统学习学科前沿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水平,最终成长为学者型的学报编辑。

2.创造条件,支持编辑到国内外研究机构进修学习。高校学报编辑部应建立各高校学报间的交流互访机制,支持编辑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制定政策,遴选优秀的青年编辑出国深造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以便学习和掌握世界上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开拓学术视野。

3.重点扶持,设立编辑专项资助课题。有针对性地设立编辑专项课题,资助学报编辑科学研究,能够有效地激发编辑的创新活力,调动编辑的学术研究积极性,有利于产出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促进学术繁荣与发展,也有利于学者型编辑人才的成长。

结 论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全国高校学报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也面临着与科学研究发展不匹配的现实问题。在科学研究一路高歌的映衬下,高校学报因学校内部发展不平衡,因办刊理念、编辑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的羁绊,前行的步履有些蹒跚,建设“一流世界期刊”的路途还很漫长。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报要高质量发展,必须尝试转型发展,学报编辑学者化又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而实现编辑学者化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可一蹴而就。笔者提出四种解决方案:其一,走出去。学报编辑要开拓视野、创新思维,必须与外界接触,参加各层面的学术交流,与学术界各流派思想交相辉映,激发出自身的学术潜力和创造力。其二,请进来。采取开放办刊的办法,广泛联系各学科拔尖人才为我所用,邀请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学报的栏目主持人、编委、审稿专家。一方面,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能准确把握文章选题、成果价值,对提高学报质量、带动编辑队伍提升学术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专家学者能以“自家人”的心态和身份为学报组稿、建立稳定的作者群。其三,沉下心。学报编辑面对的读者是高知群体,他们对学报刊登的论文是否具有逻辑严谨性、学术前沿性、知识体系性、创新性等具有很强的甄别力并抱有很高的阅读期待,这就要求学报编辑要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判断能力。因此学报编辑不仅要集学术知识和编辑专业知识为一体,还要运用新兴技术开展工作。复合型编辑人才的磨炼需要沉心静气,多学苦练,切忌浮躁,才能修得真功。其四,搭平台。为学者型编辑创造有利于成长的条件,着力培养青年编辑走学者化的道路。

①教育部:《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1978年11月15 日。

猜你喜欢
学报双一流一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