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是指骨粗隆处的皮肤和(或)皮下组织在压力、剪切力和(或)摩擦力的单独或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局限性损伤[1],通常发生于医疗过程中或与医疗设备相关。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API)指征对患者在术后72 h内发生的组织损伤,与手术体位相关[2],是手术后常见的8大并发症之一。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限制性刺激,比如低灌注、手术体位制动、感觉障碍等,局部受压迫组织的受力无法避免,所以外科手术患者很可能会发生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损伤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甚至造成患者的死亡率增加[3]。因此压力性损伤已被作为国内外评价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之一,各级护理人员都应高度重视。本文对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行综述。
1.1 年龄及营养状况 年龄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患者年龄越大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系数越高[4]。老年人皮肤弹性差, 真皮较薄, 肌肉和脂肪组织少, 细胞修复速度减慢, 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在患有全身性营养不良的患者中,如果身体某处受压,被压迫处由于缺乏肌肉和脂肪成分的保护作用,会引起血液的瘀滞,受压部位血运障碍,容易进展为压力性损伤。
1.2 体质量 患者体质指数与压疮形成风险具有相关性,体质指数是压疮的影响因素之一。当患者体质量超标时,过多的重量施加于受压迫的部位,会引起该处皮肤压力过高,受压迫部位的脂肪成分不足以提供保护作用,因而易于引起压力性损伤。如果患者体质量较轻,皮下组织菲薄,也不能够提供相应的保护作用。皮下的血管会因为受到压力的作用变形断流,血运存在相对应的障碍,可致局部组织血液流动缓慢进而缺血缺氧,出现缺血缺氧性损伤或者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者也会发生压力性损伤,从而形成压疮,多见于重症患者[5]。
1.3 精神因素 相关研究表明外科手术会引起患者的焦虑等心理精神不适,各种精神因素如抑郁,情绪起伏等会引起淋巴导管的阻塞,进而影响体液交换,导致大量无用的代谢产物蓄积,加大组织损伤的可能性。同时,患者的焦虑情绪会极大地降低其对手术治疗及手术配合的依从性,这也会成为影响IAPI发生的原因之一[6]。
1.4 手术时间及体位摆放 由于手术过程中一般不允许改变体位,因此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局部组织受压的时间也会增长,造成受压组织的缺血或低灌注状态,为了顺利完成手术操作,确保手术区域裸露,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施加各种强制位置。一些研究发现,手术时间越长就越容易造成皮肤压力性损伤[7]。术中位置不当会影响外科操作的顺利进行,导致手术时间的延长,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IAPI的发生率。
1.5 温度与体表湿度 相关研究表明,手术室温度过低或者术中给予患者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引起患者体温降低时,会使患者体内的血流速度减慢,受力部位血供不足而缺血缺氧,同样也会增加患者发生IAPI的风险,所以维持受压部位的正常温度是预防压伤的有效措施之一。局部皮肤长时间潮湿,保护性油渍丧失,pH值改变,且因术中尿液、汗液及渗出物对皮肤的刺激,导致皮肤抵抗能力降低,影响皮肤的保护屏障作用,可增加压伤发生的风险[8]。
1.6 术中止血与失液量 相关研究证实,短期内局部反复受到压迫,可增加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性,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骨科止血带、血氧监测指套夹等长时间使用可以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从而易引起压力性损伤的发生[9]。一般术中使用升压药或患者舒张压小于等于60 mmHg的情况下,可增加造成压力性损伤的风险[10]。胡娟娟等[11]研究显示手术患者空腹时间长,组织灌注不足,易致压力性损伤。
1.7 麻醉药物的使用 患者术中使用麻醉药物,造成全麻状态下的肌肉松弛,身体处于被动状态,此外术中麻醉镇静药物的使用,会抑制血管收缩,降低患者血压,使患者血运速率减慢,组织血供较少组织灌注不足,最终导致组织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增加了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
2.1 术前评估 在手术前,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患者的皮肤及营养状况,应用《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 从年龄、摩擦力、体质指数、手术时间、营养状况、手术体位、受压点皮肤状况等7方面评估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总评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总评分26~27分为轻度危险,23~25分为中度危险,≤22分为高度危险。另外,Aloweni F等[12]研究揭示手术压疮评分的应用可以有助于术前识别压疮风险,从而帮助护士更早地实施预防措施。给予患者一定的术前健康教育,讲解压疮危险因素及易发部位,帮助患者做好压疮易发部位的皮肤护理。同时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辅导,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心理焦虑等问题,有利于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2.2 加强保暖及保持皮肤干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合理地调控手术室的温度,术中给患者做好保温措施,尽量减少患者体温的散失,使用棉被保暖毯等取暖用具帮助患者做好保暖措施,术中所需液体和血液加温到37 ℃左右后再使用,以免患者因体温过低而造成外周循环不良,导致受压组织局部缺血、缺氧而增加发生压疮的危险。规范手术过程皮肤消毒和术中冲洗等操作,消毒液和冲洗液使用以适量为宜,避免液体流至受压处,浸湿受力部位,保持受力部位局部干燥[13]。选用多功能护理理疗组合的卧具,有利于分散局部皮肤的压力,更有利于术中压疮的预防[14]。2018年,王彩萍等[15]自制U型气囊垫,在不影响手术医生手术的前提下,让手术患者骶尾部悬空减压,有效地预防仰卧位手术患者的骶尾部压力性损伤。
2.3 术中密切观察 动态评估压疮的危险因素,术中需要时常关注各种引流管道的通畅情况,防止电极片等导致患者皮肤破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受压肢体末梢血运情况及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经手术医生同意的前提下适当活动受压部位及每2 h放松约束带1次[16]。术中医护人员应积极配合,在完成手术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手术的时间,术中、术后医护人员均应该仔细检查术者的皮肤情况并做好记录,便于接下来的进一步诊治。
2.4 医护人员加强培训,规范医疗操作 2018年,成守珍等[17]设计了护士对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护理知识和态度问卷,并对795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对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护理态度积极,但掌握的预防护理系统知识欠佳。组织开展医护人员压力性损伤学习活动,灌输强化压力性损伤预防及护理的理念,建立规范的护理程序。建立质控小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有效的全面的防护建议,反馈给科室,科室再结合反馈意见调整护理干预措施,建立规范的护理程序,杜绝术中压疮发生。黄晓琴等[18]通过6个月品管圈持续改进,重点措施就包含加强手术室护士的培训,内容包括对特殊手术体位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体位安置、体位用具使用等,特殊手术体位患者压力性损伤由11.54%降至3.53%。
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是全世界医疗界关注的热点性问题,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也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感染的风险也大大的增加了,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近些年医护人员对压力性损伤的认识逐步加强,综合护理采用有效的干预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干预,体现了护理措施的针对性、综合性和科学性。这对于因压力引起的损伤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特别重要。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管理。尤其是对手术患者需组建手术压力性损伤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对手术患者实施全程、连续、动态的评估、干预护理及反馈,也是手术压力性损伤管理的积极探索[19]。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及治疗任重而道远,外科手术患者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只有积极研究和预防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才能更好地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