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新社会运动理论的社会主义意蕴

2021-11-28 23:22帅,李
关键词:资本主义理论运动

刘 帅,李 娟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阶级矛盾难以自我调节,社会运动成为调节矛盾的直接表现形式。不可否认,社会运动不论在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调解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的工人运动在西方社会逐渐衰落,新社会运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对西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逐渐显露出来。

一、西方国家的社会运动进入到新阶段

(一)西方新社会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

新社会运动是在特有的社会环境中兴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率先完成科技革命,并开始不断地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政策调整。这不但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也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并且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充足,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然而资本主义的弊端是不可避免的,长期的经济滞胀、国民经济军事化、两极分化严重等社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些社会问题使得广大人民感到不安,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此时西方社会危机四伏。[1]同期,反战和平运动、生态运动、种族民权运动在西方国家广泛兴起,形成了最初规模的新社会运动。可以说,新社会运动成为了现代西方国家社会矛盾的产物和表现,同样也成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社会运动“新”在何处

新社会运动的“新”,主要是从传统的社会运动尤其是工人运动中对比而来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工人阶级的解放运动是反抗资产阶级的运动,目的是解放全人类,而新社会运动,在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表现出了新的特征。

首先,从意识形态上看,新社会运动不再具有工人运动那样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运动的意识形态来源于群体成员的自身信念和价值观念,所追求的核心是自身利益和身份认同。比如生态环境问题、堕胎问题、同性恋问题等,这些议题追求的并不是政治权利,而是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日常领域,因此生活性和社会性十分明显。

其次,从组织行动上看,新社会运动并不是以暴力夺取政权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而是采取非暴力不合作、游行、静坐等直接的行动方式来争取自身的政治认同,并且新社会运动的组织形式更加分散,没有定型,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组织,不同于传统工人运动要求建立集中领导的政党形式。

最后,从社会基础上看,新社会运动的参与主体来自于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社会基础十分庞杂,诸如女权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生态主义者,他们的政治方向和世界观也各不相同,参与者的联合基础是共同的价值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社会运动的社会基础是跨阶级的、超阶级的,这与传统的工人运动有明显分殊。[2]

二、新社会运动理论的内容及形成动因

(一)新社会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新社会运动理论内容的界定,不同学者的定义各不相同,其中梅鲁奇、图海纳和哈贝马斯三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新社会运动理论的形成发展影响最大。首先是梅鲁奇主张的“信息社会理论”。他用“信息社会”的到来对新社会运动的内容和特征进行阐释。梅鲁奇认为,社会的发展耗费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资源,信息作为一种基本资源建构着社会生活,20世纪发生的电子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时代,这为新社会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结构性条件。其次是图海纳主张的“程控社会论”。在他看来,新社会运动的兴起是人类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即程控社会转变的产物,新社会运动将不再以争取政治权利和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而是提倡人的价值、创造人的历史,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这是图海纳的新社会运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最后是哈贝马斯主张的“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他从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对新社会运动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自由资本主义向晚期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体制内部的问题日益突出,这种矛盾危机推动了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对新社会运动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概括,西方新社会运动是在文化冲突和生产力的变更的社会根源下兴起的,有追求共同目标的群众基础,并未运用暴力的政治手段,旨在促进资本主义制度内部逻辑的调整和社会影响广泛的政治变革运动。

(二)新社会运动理论的形成动因

实践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同样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无论是运动发生的外部条件,还是内部要素,都为新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可靠的材料。

从外部条件来看,纵观新社会运动进程中的各个阶段,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为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推动条件。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出现,使西方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新中间阶层作为新的社会群体开始寻求自身政治地位,并开始发起以争取身份认同为诉求的新社会运动。同期,以新社会运动理论为代表的欧洲和以资源动员理论为代表的美洲,开始各自解读西方新社会运动。而到了新世纪,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也随之变化,中产阶级逐渐萎缩,福利待遇逐渐减少,与资产阶级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种抗议和罢工事件层出不穷。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难以解释这一运动模式,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对这一运动模式进行分析和概括。可见,外部社会结构不断发生改变,推动新社会运动理论的不断完善。

从内部要素来看,运动主体行为的变化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主体依据。西方新社会运动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参与主体政治议题、组织形式等都不再是单一模式。新社会运动兴起之初,参与主体为青年学生,他们围着要价值观、行为方式和运动诉求等来提出自己的议题,这些议题并不来自经济领域,大多也不具有物质追求。后来新中产阶层又加入其中,运动动机开始复杂化,诉求也更加社会化,关注的领域既有来自经济层面的物质追求,也有关于身份和文化层面的政治认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也为运动本身的走向提供了多种可能,这些丰富的主体要素,为新社会运动在理论上的发展提供了内部依据。

其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进程紧密相关,不论是外部条件还是内部条件,都为新社会运动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材料基础。新社会运动理论就是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张力中不断创新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样是时代更迭的产物。

三、西方新社会运动理论的社会主义蕴涵

(一)新社会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的社会背景大致相同

追溯西方传统工人运动的起点,要从工人阶级的出现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起,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结构发生改变,生产力得到了提高,资本主义的地位得到了巩固。无产阶级饱受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开始同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而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把工人运动推向了高潮,无产阶级也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再观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同样是发生在社会结构转变之时,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结构。新中间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他们更加渴求自身价值和身份被肯定,用独有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工作,渴望以一种政治参与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政治诉求,新社会运动这一新形式的非暴力政治参与便应运而生。[4]西方新社会运动和传统工人运动都发端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不论是传统工人阶级还是新中间阶层的政治目标,都对当时社会的资产阶级提出了挑战。这为探究两者性质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势必会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变革。

(二)新社会运动的主体拥有社会主义因素

20世纪中叶以后,传统的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走向低迷,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传统工人阶级的规模逐渐缩小,而这时,由新中间阶层为主要参与者的新社会运动逐渐兴起。这种既不能归结为无产阶级,也不能归结为资产阶级的中间群体,逐渐演变成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变革的主力军。[5]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已经从关注阶级对抗转变到关注自己身份认同,拥有革命性的工人阶级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在新社会运动逐渐兴起后越发明显,这同样也推动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开始寻求新的抗衡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基础群体,尤其在苏东剧变后,促使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用更加包容的眼光看待反抗资本主义制度的其他社会力量,来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因此,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力量把目光投向新中间阶层上来,开始在新中间阶层中拓展自己的群众力量。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拥有相重合的参与主体,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是探析新社会运动的走向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目标明确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晚期资本主义阶段后,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引发了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和矛盾,陷入了“总体危机”之中。西方国家为了平息这些矛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调整,做出相应的改变,但这些变化只是量变而非质变,资本主义的压迫痕迹依然存在,社会阶级问题依然明显。西方社会认为关于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身份都受到了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在诸多危机和矛盾的笼罩之下,西方社会爆发了表达人民不满的新社会运动,参与主体多为不占有生产资料的普通大众,并且其生产过程都受资本逻辑的支配。在经过后来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新社会运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逻辑倾向十分明显。[6]而社会主义运动,从诞生之初就对资产阶级的压迫一直充满愤恨,欧洲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革命一步一步从理论变成现实,灭亡资本主义的进程也就此开启了。通过对西方新社会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阶级属性和政治诉求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运动革命目标是取代资本主义,新社会运动的目标是促使资本主义制度自我变革,两者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趋于一致。

四、新社会运动理论的困境及未来走向

(一)新社会运动理论的困境

西方新社会运动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后,遭遇了发展困境,一方面,运动主体的领导力量不明确,新社会运动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在西方国家的繁荣时期产生的新中间阶层,他们大多出生于传统工人阶级家庭,但不同的是其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他们认为,为了诉诸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抗议活动是合理的选择,而诉诸行动,则需要有政治理念的人们做基础,因此,其中既有激进主义者,也有保守人士,既有左翼学者也有右翼主义者。它的构成十分庞杂,各有不同的价值理念和诉求目标,群体内部构成非常多元,社会观念冗杂,政治态度不清晰。这种庞杂的结构阻碍了运动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也阻碍了新社会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新社会运动发展路径不明确。新社会运动发展至今,其政治目标是通过社会改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还是通过社会变革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明确,新社会运动在复杂的社会理论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着矛盾的认识和选择。[7]一个确定的事实是,新社会运动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到现阶段的新型特殊展现,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消除阶级对立引发的社会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消除,也无法改变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命运。新社会运动的参与主体的动摇性十分明显,其参与者多为一些国家的工人阶级与其他阶层,成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他们在阶级对抗中,为了提高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往往放弃激进的政治主张,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契约相妥协,从而作出不全面的判断。因此,新社会运动究竟是选择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还是走向社会主义制度,面对这些问题,新社会运动理论缺乏明确的阐述和判断,而导致新社会运动的发展路径十分不明确。

(二)新社会运动理论的未来发展走向

新社会运动本质的促成因素是资本逻辑,正是资本逻辑导致西方国家社会问题的出现,才使得新社会运动产生。探讨西方国家的新社会运动未来走向,首先需要考虑西方新社会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关系。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阶段,随着苏联共产主义模式的失败与民主社会主义遭遇新挑战,新社会运动作为挑战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而存在,恰巧这一特征展现出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价值,正因如此,新社会运动的未来与社会主义密切相关。

新社会运动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困境,致使其虽然对西方国家的政治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一直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真正的威胁,新社会运动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则要一步一步地克服自身的缺陷,从而摆脱自身困境。一方面,要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实践,由于新社会运动基础理论庞杂,运动自身的价值理念、运动方向不断变化,在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时,缺乏坚定的理论自信作为运动的指导,这时,需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新社会运动主体的未来走向指明方向。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指导,既是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的结晶,新社会运动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才能推进新社会运动理论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西方新社会运动发展还需要充分借鉴社会主义运动的先进性,由于新社会运动主体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针对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社会问题并没有提出有效的政治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抗议资本主义制度的影响和实际效果逐渐式微,这种状况需要充分吸收左翼运动和传统的工人运动的先进性,运动主体要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统一的诉求目标和行动指导,同时运动目标要十分坚定,运动过程要更加活跃。只有这样,新社会运动才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西方新社会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社会努力在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调整,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本质上是反抗资本主义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为新社会运动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联合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理论运动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