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功平,吴学兵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并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精神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1]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2]继而,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3]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并指出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新时代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究。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内涵要义,这一理论问题值得深刻探讨。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内涵,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理解: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基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品质,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要义。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构成要件和理论内涵,对于厚植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爱国的行动自觉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4]需要强调的是,“爱国,是一个人对国家的基本认知和朴素感情,但爱国不能仅仅是认知和情感,更应该是意志和信念”[5]。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国梦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有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撑,我们就能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创造新的更加伟大的中国奇迹。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机制,为人的发展提供强大奋斗动力。须知,“爱国本身就是一种理念和主义,是一种理想信念”[6]。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更是检验一个人爱国的试金石。如果没有或者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国家和民族就有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我们才能够在爱国这个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保持足够的头脑清醒,才能够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和退缩,才能够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抵制住各种诱惑和考验,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而拼搏奋斗。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何谈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考虑问题,何谈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更何谈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他们甚至可能会成为社会主义的破坏者和掘墓人。很显然,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着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必胜信心,把蕴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这也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要求。
“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没有艰苦奋斗的国家难以进步发展,没有艰苦奋斗的青年难以担当重任。”[7]的确如此,“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4]。一部新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辉煌奋斗史。中华民族彻底结束了落后挨打、饱受欺凌的被动局面,洗刷了中华民族遭遇的耻辱,掌握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积贫积弱的过去走向民族复兴的今天,取得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和人间奇迹。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绝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一代又一代人中国人用辛勤汗水奋斗、拼搏出来的,我们决不能因成就的取得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睡觉,必须要牢记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面临的任务只会越来越艰巨,甚至会遇到更多让人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同时还要看到,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距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我们要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投身中国梦的实践中实现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8]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3]需要强调的是,“祖国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构成的实体。祖国是与一定的社会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先进的社会制度,才能使一个国家真正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9]。揆诸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我们深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走向民族复兴。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国家的命运与我们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始终都是密不可分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弘扬爱国主义就要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内在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9]。我们不能离开政党和社会主义来空谈国家。如果抛开政党来谈国家,就会导致其固有阶级属性的丧失,其结果可能会陷入无政府主义的状态或者沦为资产阶级政党背后的附庸;如果“丢掉主义谈国家,只能使国家发展出现倒退甚至转向的危险”[10],就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造成国家政权的颠覆,国家就会面临被肢解、被削弱的风险,酿成亡党亡国的历史悲剧。可以明确的是,“不包含爱党和爱社会主义在内的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不是真实的爱国主义;同样,不包含爱国主义的爱党和爱社会主义,也是不真实的”[11]。因此,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三者的有机统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国家虚无主义。
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性和迫切性,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中;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爱国意志,抵制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伟大的时代召唤着青年,辉煌的事业期待着青年。”[12]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青年一代的身上,他们掌舵着国家的明天,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承担着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寄语广大中国青年,他强调:“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13]新时代大学生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作为的一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他们来实现。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新时代大学生也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亘古绵延的精神密码。青年成长的道路有千万条,爱国永远都是第一条,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高扬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己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把爱国的情感转化为报国、强国的实际行动。要牢牢把握建功立业的时代机遇,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于新时代的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姿态,勇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不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不负人民的期许,不负历史的重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继续书写出彩的人生,奋力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更加辉煌的崭新篇章。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要在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在课堂上向学生讲好爱国故事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让其深入了解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把握国家的阶级属性、国家的职能及其存在的意义等相关问题,了解当前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自觉抵制西方国家制造的舆论侵袭,旗帜鲜明地反对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中国专制论、文明冲突论等陈旧逻辑和错误思想。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强调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也要警惕和抵制某些人打着“爱国”的幌子作出非理性爱国的言行,防止沾染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14]。其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其内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述好56个民族血浓于水、两岸一家亲的故事,反对“港独”“台独”等各种民族分裂主义行为和图谋,维护好民族的团结稳定和繁荣发展,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再次,当代大学生要正确地看待和把握中国的历史,加深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了解,认清历史虚无主义背后的“幌子”,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要防止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捧,不断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并从当中汲取精神养料,在中西方的文化比较和鉴别中,感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西方意识形态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受其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当代大学生,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大学生易受到西方国家错误思潮的蛊惑和诱导,盲目推崇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动摇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信心和热爱,淡化和削弱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消解和解构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干扰和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5]。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最为关键的是要坚定爱国立场,强化爱国意志,坚定“四个自信”,破除经济全球化时代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6],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指引中国不断前进的正确道路,要坚定不移地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努力掌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通过加强横向对比,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比和鉴别中,在国际比较中看到我国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制度优越性;要理性对待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共同优秀文化成果,认清西方国家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提升对西方外来异质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深对本体性文化的认知和热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新时代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切入点入手: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要运用网络新兴媒介,唱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要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社会实践环节当中,使其转化为爱国的行动自觉。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上担负着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和光荣使命,他们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坚定继承者和弘扬者。高校要把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场所,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看待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意识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17]。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好课,要主动地、有意识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要利用好各种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深度、广度、厚度,让爱国主义教育充满温度。要改变长期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说教方式,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表现形式和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学生讲好、讲活爱国主义故事,积极引导他们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来,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党和国家的发展事业中来。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文化的精神熏陶,让爱国主义精神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牢牢扎根,成为他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使他们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优良传统,扬起爱国主义的信仰之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达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主要目的。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等都可以在网络上初现端倪。”[18]当代大学生被称作“网生代”“互联网原居住民”,他们是网络群众中的主体成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19]“网络是公众释放爱国情感、凝聚爱国热情的聚合器,也孕育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机遇。”[20]诚然,这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时代契机。在全媒体时代,高校要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生动、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将“网上”和“网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效应。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重要载体,优化网络教育资源,打造“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教育模式。如利用好微博、微信、班级QQ群、微信公众号、快闪、短视频、校园论坛、贴吧、学校网站等新兴媒介,在网络新媒体平台唱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推动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增强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与吸引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学校可以定期向学生推送有关爱国主义教育专栏的优秀作品,报道有关爱国人士、英雄模范、革命烈士、时代楷模等人物的成长故事和感人事迹,组织学生拍摄与爱国有关的微视频、微电影、纪录片等等,将这些微视频和电影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拓展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网络新媒体对学生宣传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吸引力,提升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力,从而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成风化人的育人效果。
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要注重培养和塑造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党的爱国文化,做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成立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宣讲团,设立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月,组织爱国教育主题班会、读书报告交流分享会、英雄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举办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和渗透到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当中,使爱国的氛围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充盈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首先,要加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建设校史馆、学校展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研究基地、自然人文景观等硬件设施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砥砺学生的强国之志。其次,加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文化建设,建立与之相应的爱国主义文化展示机制,在学校宣传栏、礼堂、教室、会议室、文化走廊、餐厅、图书馆等处张贴悬挂爱国标语口号,以实物、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宣传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所涌现出来的爱国人士,宣传和报道他们的成长故事和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通过对英雄模范、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和最美人物的宣传,可以起到鼓舞人心的滋润作用,使整个校园产生崇尚英雄、学习先进典型人物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最后,加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文化建设,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学校的党校培训和教育中,纳入到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中,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普法教育活动,健全规范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的制度机制,发挥制度对学生爱国行为的规范和硬约束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的匮乏与不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有效提升的重要原因。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开辟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功能。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环节,也是新时代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通过构建实践育人的协同体系,逐渐拓宽实践育人的内容,促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养成,把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校外的社会实践领域,让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力量,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入耳。首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基地、革命遗址、革命博物馆、党史馆、革命烈士纪念馆并撰写实地调研报告,把学习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爱国报国强国的实际行动。通过参加革命遗址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对爱国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内化为坚定信仰和信念。其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型成就展,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高校要鼓励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一线,鼓励学生赴革命老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调研和学习,去农村基层锻炼和扎根成长,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三下乡”基层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意志和情怀,使他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力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