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讯员 刘羊旸 袁秋岳 张漫子 邓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补齐乡村这个短板。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改变了越来越多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正以其催生的一系列新经济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新动力。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乡村的有效覆盖,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为推进网络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互联网凭借其信息共享、远程、快捷等特点,促进了乡村信息的流通,束缚乡村发展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快弥合。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乡村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成为现代乡村发展的关键。
当前,互联网技术正在加速向农业乡村延伸和渗透,在农业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农业乡村电子商务、精准脱贫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等也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乡村电商为例,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 年全国乡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37 万亿元,同比增长30.4%。2018 年我国新增电子商务进乡村综合示范县260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38个,欠发达革命老区县22个,进一步拓展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渠道,更多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了乡村。
如今,乡村信息服务正逐渐由自上而下的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农业云服务、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居家养老”等新型乡村信息服务模式不断涌现,造福着广大的农民群众。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服务百姓、惠及民生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乡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是网信事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互联网+”将会在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业经营网络化、乡村产业集群化、乡村流通现代化、乡村服务信息化、乡村管理精细化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中国古代历朝重视农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实践中明确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吸引力不在,“三农”问题成为大多数人难以放下的牵挂的同时,也说明了乡村振兴的势在必行。
在现有的中国人口当中,有着近40%的乡村人口,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走出乡村,走入城市,在为我们创造了巨大人口红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现代化进程的洗礼。因此,在不少人返乡创业的时候,也希望搭上信息化的快车,为自己也为家乡实现增收致富。然而,纵使社会经济再如何快速发展,城镇化程度再如何高效,除却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等客观因素外,缺乏实用信息化人才、供需不对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乡村振兴亦是如此。要实现农业发展信息化,关键在于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多数乡村常住人口对信息化设备操作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这些都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农业职业培训,依托当地的农业发展示范点、人才培训中心等基地载体,有针对性地举办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充实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
事实证明,许多特色乡村产品,搭上乡村电商的快车,远销国内外。如同章丘铁锅,有了品牌和口碑,其市场竞争力就更强,而良好的口碑需要规模化生产,同时搭建起电商与快递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平台,进一步完善末端服务网点,解决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市场,既致富了农民,也推动了乡村发展,更能吸引一部分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夯实乡村根基,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