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1)
从2020年7月份开始,新修订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正式施行,为进一步提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加快新药研发与应用提供了制度支持。虽然从整体上来看,监管制度趋于完善,质控体系逐步成熟,但是质量问题还是时有发生。在我国医药事业蓬勃发展背景下,探究药物临床试验质量保证管理体制的优化策略成为当下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整个流程大体划分成3个阶段[1]:(1)试验准备阶段。严格审查研究人员资质。必须具备副高级及以上的临床专业技术职称,有丰富的临床试验经验,以及参加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相关培训并取得证书。严格审查质控员、监查员的资质。既要关注其专业资质,也要考察职业素养。(2)试验实施阶段。进行实验室基本条件的检查。包括人员配备、实验设施、环境治理等;检查原始病历与CRF的填写是否规范,填写内容与试验数据是否保持一致,有无填写错误或人为更改的情况;受试者是否对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完全了解,对于存疑的地方研究人员是否向其解释清楚等。(3)试验结束阶段。将本次项目中产生的各类文件资料收集起来,并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归类。临床试验剩余的药品,该退还的退还,该销毁的销毁。整理好总结报告,由相关负责人审阅后签字盖章。
在研究人员的责任界定上,国内与国际的现行标准也有差异,主要体现在:(1)对待受试者提前退出试验的处理上。国际标准下,所有受试者均有自由退出试验的权利,但是研究人员应向其了解具体原因。国内也强调保障受试者退出后保障其隐私,研究人员有义务确保其不会受到歧视。(2)对待特殊受试者的处理上。如果受试者存在阅读障碍,则应当至少安排1名公证人,确保意思准确传达后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而国内对于特殊受试者的处理上未给出具体的说明。
在项目申办人员的职责界定上,国内与国际现行标准的差异体现在:(1)国际标准下,允许申办人员遵循流程,将职责转交给CRO,但是申办人员仍然负有保证实验数据准确的义务。国内也允许申办人员委托CRO办理一些工作,但不允许转交职能。(2)目前欧盟、美国等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数据监查委员会,全面负责药物临床试验各项数据的收集、统计、核查。国内还没有类似的部门或机构。(3)每个项目结束后,至结束之日起,申办人员有义务将项目中产生的相关文件至少留存1年。国内在这一方面未做要求。
调查发现,从2017年以后获得资格的,有较多机构存在新药研发速度慢、品种少,临床试验管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例如,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时,要求提供独立的实验药品保存室、专门的受试者观察室,以及存放资料的档案室等。而很多医疗机构虽然认定了资格,但是由于投入不足、用地紧张,不能提供配套的硬件设施,也会导致临床试验的质量受到影响。
近几年通过主动与国际接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质控体系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但是毕竟起步较晚、积累不足,基于现行质控体系的质量管理工作还是存在诸多的不足。例如,现行的质量管理制度侧重于对临床试验结果的事后核查,而未能发挥好事前监管的作用。这种情况下,药物临床试验缺乏必要监管,很容易存在不按规定进行、篡改试验数据的情况,无法保证最终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试验质量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项目研究人员以年轻骨干为主,他们虽然具有较高的研究热情,但是日常工作压力较大,这就导致真正用于临床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较少。例如,有些研究人员虽然参加了培训,但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细节缺乏了解,在试验过程中不能严格遵循方案中设定的标准、要求,很容易出现漏检的情况,临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差。临床试验结构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培训,但是培训频率较低,培训内容缺乏实效性,这种情况下也会导致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
近几年,申请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医疗机构有明显增加趋势。应制定更加严格的审核机制、提高准入门槛,从源头上确保提交申请的医疗机构符合要求、具备资质。建议尽快设立专职监督部门,统一负责全国范围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监管。根据其提交的申请资料,对资质进行审核,确保各项指标均满足标准;对于已经加入临床试验的机构,也要实行动态监管,定期进行复审。实行“末位淘汰制”,对连续3年考评成绩较差的,予以撤销资格的处罚[2]。
(1)专业负责人的初级质控。1)审查研究人员的资质,确保已经顺利通过临床试验前的相关培训;2)参加试验前的“碰头会”,了解临床试验方案、阅读知情同意书;3)对比临床试验方案与研究设计方案之间的一致性,如果发现有偏离,及时与研究人员协调,保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开展试验。(2)专业质控员的复合质控。1)落实全过程、精细化的质量监管,确保试验中存在的瑕疵、隐患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并联系机构办公室作进一步处理;2)以试验方案为依据,仔细核对每一例受试者的用药记录、化验结果、治疗效果等基本信息,如实做好记录。(3)机构办公室的核查质控。1)在临床试验正式开始前,辅助做好研究人员的培训工作,在试验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考核工作;2)按照每周1次的频率,对临床试验的进度,研究人员开具的处方,以及药物发放登记等信息进行收集、汇总,并核查是否存在异常[3]。
(1)参加项目启动前培训。在药物临床试验项目正式启动前,应组织开展一次集中性的培训活动。该培训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厘清临床试验的职责分工,确定并熟悉试验方案,制定不良事件应急预案等。在具体的培训内容上,包括:1)讨论并通过临床试验方案。与会成员经过讨论提出改进建议,最终确定方案内容,并作为下一步开展实验以及质量管理的主要参考;2)统一《病例报告表》的格式、要求,保证填写规范;3)明确本项目对应疾病的病因、病症、诊断等相关内容。(2)试验中定期开展培训。在临床实试验开展期间,也应当根据具体进展、实际情况等灵活组织培训。主要包括2种形式:1)常规培训,每周1次,对上一周临床试验的进展、内容、成果,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等进行汇总、讨论。积累经验,为本周试验开展提供借鉴;2)紧急培训,如果临床试验中发生了不良反应,或者是出现了其他比较严重的情况,应当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剖析原因、制定策略,将临床试验中出现意外情况而导致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4]。
从严落实质量管理要求,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是保证药物临床试验能够顺利开展且质量得到有效保障的关键。始终将“质控”摆在首位,是试验机构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通过提高试验机构的准入门槛,严格审核其资质实力,以及推行分工明确的四级质控体系,做好研究人员的日常培训和专项培训,才能为药物临床试验的高质量开展创设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