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经济学的新“读书无用论”辨析

2021-11-28 14:57丁福兴
绿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经济收益读书无用学费

徐 莹,丁福兴

(苏州科技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1 引言

自古以来,人们将读书作为改变命运的途径,通过读书实现向上阶层流动的目的[1]。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高昂的学费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鲜明对比,人们越来越觉得读书难以改变命运,于是,社会上再次兴起了“读书无用论”。有必要对这种片面的思想进行批驳和澄清,以重新树立终身学习观。

2 新时代“读书无用论”的兴起及其论据

“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晚清之后,中国出现了四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年代不同,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新时代,由于市场经济目标逐步确立,金钱逐渐成为衡量人们价值的主要尺度,当教育达不到人们期望的经济目标,“读书无用论”又悄然而起[2]。

2.1 教育投资成本增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成本不断增加,根据调查的数据,自1989年高等教育开始收费,我国高校的学费逐年增加。1989~2013年学费平均增长20.21%,其中1990~2005年学费增长26%,超过我国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15%。对城镇居民家庭而言,大学学费标准约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6,但对农村居民而言学费标准已占年均家庭收入的50%(2010年数据)[3]。尤其在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因学致贫的现象多次出现。学费的不断增加,让居民压力倍增,更让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高校的收费标准越来越高,而且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生活费用同样在不断上涨,也就是说学生的教育成本在不断增加。

2.2 教育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

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其收益取得具有迟效性与长期性,与此同时增加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学生尤其是弱势阶层的学生,希望通过读书实现向中高阶层的流动和获得更高的教育回报。但在大学生扩招后,大学生数量猛增,并且工作不包分配,需要自寻出路,这就导致学生就业难,就业方向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甚至“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不断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恶化导致了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感到不满意,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用,无法获得满意的工作,难以达到他们对读书回报的期望。因此,“读书难以改变命运”“读书无用”等言论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2.3 替代投资的收益增加

在20世纪后期出现“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的言论;在新时代,一些地方大学生的工资不如农民工高。在不少地方,很多初中生自愿放弃继续读书或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选择直接就业。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不能正确理解“读书有用”的观念,认为判断有用无用的标准就是毕业后工资的高低。这部分人认为,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读完大学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找到的工作还不一定是理想中的好工作,那大学就是白读,所以他们选择早早地工作。并且,高等教育的费用不断提高,教育的回报率却在下降,他们提前步入社会开始工作还可以得到收入。新时代,在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情况下,很多人通过努力也能得到金钱回报,所以就会出现不读书也会有回报的观点。此外,在一些名人成功的案例中,有些人辍学但同样能创造更多的财富,导致很多人盲目信从,争相模仿。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投资没有必要,而教育替代投资的收益在增加。

3 “读书无用论”的片面与偏狭

“读书无用论”是片面的、偏狭的。人们注重短期的教育回报,没有注意到教育的长期回报是大于教育成本的,教育是有必要的。教育的回报不只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人的思想和行为。个人接受教育还对其家庭和社会都产生正面的效应。

3.1 教育净现值分析

净现值法(Net Present Value,NPV)是评价投资方案的一种方法,实质上就是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行业基准折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如果NPV>0,教育投资可行;NPV<0,投资不经济;NPV=0,接受教育没有必要[4]。目前,高等教育的个人水平为14.8%,社会回报率为9.5%,个人的回报率高于社会回报率,高等教育的回报率自20世纪中期以来逐年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教育对未来经济收益有直接的影响[5]。很多研究都表明,接受教育程度的多少对教育投资回报有影响,并且教育投资的回报随着接受教育程度的上升而上升。从已调查的数据中得出,教育投资是有必要、可行的,虽然前期的成本较大,无法判断何时才能开始有回报和回报的多少,但从长远看,教育的收益会高于成本的投入。

3.2 教育投资的多重回报

教育收益主要分为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两种。经济收益最直观的衡量标准就是工资。根据已调查的数据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获得的平均工资是高于非本科的。一般来说,个人收入水平与其接受教育的年限呈正相关关系。非经济收益包括个人知识技能的提升、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高学历而获得的较高的社会地位等[6]。教育投资的回报不能仅仅注重工资的高低,过高地期望通过教育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回报。教育的经济性收益是显性的、基础的,而非经济性收益是隐性的、长久的,它对个人的影响更为深远,层次更深。在一定条件下,非经济收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收益。一般来说,接受教育水平越高,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够得到较高地实现,并且紧密联合。

3.3 教育的正外部效应

教育不仅会对个人产生积极影响,对家庭乃至社会都会带来积极影响。接受高等教育不仅能得到知识技能的提升,心理与行为都会受到培养,有利于掌握更多生活技能、了解更多生活科学常识、培养更高的生活情趣,从而获得更加和谐的家庭和更高的幸福指数。个人学业的提升有利于个人劳动生产力提高,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生产力通过一定的形式转化为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教育具有传递文化、发展文化的作用,高等教育在适应现实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知识、信息和技术,并且能够向社会推广,从而推动社会进步[6]。高等教育不仅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还使整个社会水平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4 大学生回归学习的必要性

“读书无用论”是片面的、错误的,为了改变这种观念,要重塑学习动力。2016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武汉高等学校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四个回归”,之后便在高校领域蔚然成风。

4.1 回归常识

陈宝生部长多次强调“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7]。学生不能沉迷网络、游戏,忙于兼职、社交和谈恋爱,将本该用来读书的时间花在其他事情上。学生必须要读书,不仅是要读教材,还要拓展阅读,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读书不能读死书,不能盲目相信“权威”,还要真正理解,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陈宝生部长在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不是轻轻松松、玩玩游戏就能实现的。”虽然大学的课程安排相对中学来说轻松很多,强制学习的时间不多,但是更加要求学生要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饱览群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必须花大量有效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学习的内容,拿到的文凭才是有含金量的,获得的教育才是高质量的。学生同样不能挥霍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每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只想要最后拿到毕业证书就可以。否则,学历和文凭是虚假的,没有说服力的。

4.2 回归本分

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不是为了获得文凭,考试取得的成绩和文凭不应该是学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这些只是检验阶段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真才实学,为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学生,要刻苦学习,努力踏实地求取知识。如今,校园里学生厌学的现象随处可见,例如迟到早退、旷课、上课开小差、沉迷网络等,学习情绪低落,学习过于浮躁。学习不能浮躁,不能将学习知识变成表面功夫,变成一种形式,只求得一知半解,而是要将学习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勤于学习,珍惜并抓住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努力充实自己、提升自己。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好时代的大学生,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和社会。

老师的本分就是要教书育人。老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读书有用、读书受益终生等正确的学习观念。老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应该教导学生学习不能太过功利化,不能只通过工资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判断读书是否有用。教育投资回报不仅仅包括经济回报,还有更重要的非物质回报。个人不能通过教育只实现个人价值,还要与实现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建设、对国家发展有用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猜你喜欢
经济收益读书无用学费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没用
英国大学获准提高学费
不是读书无用 而是你无用
政府经济行为弥补道德缺位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
精益六西格玛在解决产品收率问题中的应用
大学学费不是该涨 而是该降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