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时候,“读书无用论”总轻易地受到众多人赞同,读书人的悲凉处境总被带着嘲讽的态度围观,读书人的负面信息总被满含鄙夷地放大。鼓吹者们言之凿凿地举出不少例子:邻村的张二,小学都没毕业,生意做得有模有样;刻苦学习18年的老同学,还是个拿死工资、从牙缝里省钱还房贷的小职员。
在众声喧哗的“读书无用论”中,我比较注意三种声音。
一种“读书无用论”的鼓吹者,自己没读过几天书,但其他能力突出,或是运气较好,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参加老友聚会,不少人都有这样一种酸楚:极没文化的发小居然成了大款,而我们这些读了十七八年书的,除了学位啥也没有。不错,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执行能力确实重要,“成功者”不见得都是读书人,但读不读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究竟能走多远。
另一种“读书无用论”的鼓吹者,确实读过几年书,甚至还有镶着金边儿的学历背景。你跟他聊哲学,他能把纯粹理性批判讲得“头头是道”;你跟他谈美学,他能把美学观梳理得“脉络清晰”。回想他的种种在校表现,还真是不敢恭维。在功利意图的驱使下,他读书不是为性情的雕琢、底蕴的贮藏、襟怀的开阔,完全是为了换取利益,一旦变现受阻,就觉得读书无用,将自己的一事无成归结为读书所致:“我失败不赖我,赖读书没用,要不是当初浪费那么多时间去读书,我也许就有用了。”“读书无用论”让他理直气壮地回避了自己的无能。
这些人怯于面对的事实是:不是读书没用,而是你自己没用。这些人可能是不错的考试选手,但他们视角却仅局限在几本偏狭的书本里,却不知大千世界的无限可能。
种种“读书无用”的论调中,最可恶的一种是别有用心者。明知道开卷有益,却巴不得周围所有人都沉浸在玩乐中虚掷光阴。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会有这么几个同学:熬夜学习的黑眼圈挂在脸上,偏偏大言不惭地告诉别人自己从来不学习,还经常地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毫无意义。他们几乎都是人格分裂的——一边拼命地读书,一边一脸厌弃地说读书无用。在他们看来,如果“读书无用论”能大肆风行,那么每多一个信奉者,自己就会少一个竞争对手。这种人看似很有“谋略”,其实是最没用的,因为他不敢光明正大地迎接任何一种公开透明的挑战与竞争,只能动用这样卑劣的手腕,遮掩迫切求胜的病态竞争心理。
说实话,我也被无数次问过:“你北大毕业后,不还得跟没上过大学的一样上班挣钱吗?”对此,我想说的是:“哪怕我们做着同一份工作,但我不会同你一样目光灼灼地盯着眼前得失;哪怕我们都将归于家庭的琐碎,但我知道琐碎之中也有诗意与温情;哪怕我一无所成,但我决不拿“读书无用”来遮掩我的无用。因为我读过书,油墨已融入骨肉里。”
(文/王昱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