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政课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性研究

2021-11-28 15:09张天华闫梦佳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中学生思政课程

张天华 闫梦佳(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学活动遵循学生心理、身体、思想成长发展的规律,旨在提升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帮助中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中学生爱国爱党的政治觉悟。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为今后学业深造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期。提高中学生在思政课堂的主体地位,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课的德育功能,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激发学生主体性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主体性教育以开发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以构建创新机制为重要任务,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为根本宗旨。这一宗旨不仅反映了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也反映了新时期教育的本质特征。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生要加强主体意识,发掘创新潜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不竭的动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学生是当今时代的新鲜血液,要勇敢地去开拓新领域,积极地发挥创新意识,要成为同国际水平相当的战略性科技人才,科技领域的佼佼者,青年科技中的领军人[1]。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思政教育,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中学思政课教学过程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指导,以提高中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务实教育基础。

(二)应对媒体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网络革命的推进,新媒体和新技术逐渐融入中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学生主体性问题”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提倡的主旋律。在疫情防控期间,新媒体新技术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MOOC、云课堂、学习通、腾讯会议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得到广泛认可。新型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突破传统学习模式的束缚,加强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而媒体的融合发展为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采用多媒体的网络教学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网络教学按需索取学习信息,真正地实现了思政课教学因人而异、因需而异、因材施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自我需求

大力提升中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给予其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和积极主动性。中学时期是学生独立思维和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基本具备明辨是非、知晓善恶的能力,他们渴望通过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迫切希望过有意义的人生。因此,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摆脱单向接受者的被动状态,锻炼学生能够自我分析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积极、主动学习和生活的人,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开发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进而形成对知识独特的理解,可以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中学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关键课程,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至关重要。因此,迫切需要找出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一)教师主导性过强

随着民主平等理论的深入,教学改革越来越趋向师生之间应当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的教学模式。但在思政课教学中,中学教师多是机械地、填鸭式地、强硬地“灌输”理论知识,思政课教师过分强调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将学生置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被淡化。目前,中学思政课普遍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被动学习现象。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毫无疑虑,极度地依赖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能力减弱,学习的主体意识淡薄。中学思政课教师这种过分强调主导性的教学,势必导致教师教学专制,课堂教学僵化的局面。

(二)学生主体性偏弱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单一地注重知识的单项传递,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探索的趣味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参与能力受到限制。尤其在应试教育下,“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只能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任务,学习热情不高。与此同时,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思维模式的束缚,中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学生主体性发挥受到抑制。此外,思政课教学忽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和道德的内化,致使学生形成被动的、强迫性的人格,即学生只会依靠外在的“制度”“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主体性教育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三)课程多样性不足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学习的重心在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所以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也仅仅停留在教材表面上,很少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由于思政课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单纯地讲解很难让学生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而当学生所学知识偏离学生生活时,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度就明显降低。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则难以确立。与此同时,如果思政课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原理的分析和学习上,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则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激发学生主体性的路径分析

(一)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在思政课教学中,中学教师多是灌输式教学,更多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而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常被忽略和忽视,教师主动教而学生被动学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基于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换教学角色,即由知识的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发挥其主体性的课堂条件,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发掘自身的潜能。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师中心论”,努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保障学生享有课堂上的话语权,让学生在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发声、发现、发展。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成效。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积累以及高水准思想道德素养等几方面。第一,新时代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能自觉主动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充实学生的理论知识。第二,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突破教学中的知识障碍,积极构建开放性的知识体系。第三,思政课教师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要能够依据学生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精准把控课堂教学节奏,使教学内容完整且条理清晰,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价值。

3.创新多种教学方式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思政课教学尤其需要凸显创造性。思政课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的重复,更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复制,它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理念和措施[2]。适宜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而且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开拓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巧用议题式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思政课教师通过议题式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案例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探究,可以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善用线上教学模式拓展学习渠道。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线上教学,以直播、录播等教学模式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因材施教,拓展学生学习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1.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要想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前提条件。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参与教学活动,选择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教学内容。学生应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学习意识,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敢于质疑、勇于评判;面对有争议的问题要勇于表达自身的想法;要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学习,不盲目跟风、从众,培养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其次,由于思政课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于某一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因此,可以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有质疑的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思考、思辨,激发多种思维的碰撞,使学生在相互探讨中最大程度地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2.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思政课教师要重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在思政课前学生要自觉针对新课程内容收集资料、预习课程,在课中要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在课后要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及时查缺补漏,以此提升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群体思维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在合作探讨中主动思考探究、积极参与合作,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使思政课程“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的切身实践感受,让学生认识到思政理论知识是与社会实践息息相关的“有用之学”。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4]。学生在学习中关键是要有质疑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增强主体意识。首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巧用“留白”艺术。“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将课堂留给学生,也就是给“确定的答案”留下思考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想象和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对教材中的观点保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进而积极思辨,借此提高创新能力。其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帮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探讨思政问题的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想法,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模式。

(三)创建高质量思政课堂

1.增强思政课程的时效性

思政课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质[5]。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除了以教材为基础之外,还要与时事政治相结合,充分体现思政课程的先进性、时效性,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相结合,采取课堂讨论、辩论的形成,帮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信息中明辨是非,并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树立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怀。其次,思政课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课程内容,以学期、学年为单位建立课程内容知识库,利用大数据实时性、多样性的特点,及时更新思政课程内容,调整思政课教学模式,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确保思政课程与时俱进。再次,定期开展与思政课相关的讲座,重点分析与思政课相关的时政热点,宣传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提升学生的思政修养。

2.加强思政课程的针对性

思政课程的针对性的本质为“问题导向”。这里的问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生的思想问题。增强思政课程针对性,需要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思政课堂。学生是独立且有差异的个体,思政课教学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心搭配思政课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还能够让不同的学生各展所长、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思政课程的针对性还表现为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及问题所在,并找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可以开展“问题卡片征集”活动,让学生将存在的问题写到卡片上,将收集到的问题卡片进行整理,由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为其答疑解惑,在增强思政课教学生动性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突出思政课程的实践性

构建思政“金课”要求,要提升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思政课程实践性,有利于将复杂的原理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领悟思政理论的内涵。一方面,学生可以从自身成长的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角度为思政课程提供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分析最贴近生活的真实事例,将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连接,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养老院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志愿者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检验所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领悟思政知识内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应该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它是思政课激发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关键环节。

猜你喜欢
中学生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