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城市书房开拓全民阅读新领域

2021-11-28 13:34:56朱金涛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朱金涛

(河南省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52)

当今社会发展已不同于以前,随着新知识的不断迸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大众对于读书这个耗时、耗力的脑力活动,渐失去兴趣,快节奏的生活也难让人们享受慢慢地阅读过程,而星罗密布的24小时城市书房成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和产业模式,它的出现就像文化驿站,集读书、看报、展演、非遗体验、休闲、沙龙于一体的综合支点,是一个由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主导建设、企业协同、国家政策驱动、民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设施,区别于传统开展简单借阅服务图书馆服务模式,可以深入人们生活,提供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满足不同人群不需求的阅读体验。

一、24小时城市书房的价值作用

(一)城市发展文明进步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精神向往却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总会白驹过隙,大型公共图书馆太远,去一趟浪费时间;藏书太多又让人具足无措、身陷迷茫,而作为公共图书馆馆外服务的延伸24小时城市书房,发挥其离家近、体量小、分布广、小而美的特点,逐渐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也成为城市人文关怀重要体现。

(二)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24小时城市书房可以很好的成为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从而提高居民文化涵养、提升社区文化品位、推动全民阅读、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龄化问题也逐渐显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子女很难提供足够的时间陪伴老人,老年人的精神孤独经常无法排解,以及适龄儿童的课外教育问题,也都时常困扰许多家长。24小时城市书房却能很好地解决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的阅读需求,街头巷尾的24小时城市书房可以成为老年人读书、看报、参加各种活动来排遣内心的孤独的好去处,学前儿童也可以去24小时城市书房阅读喜爱的绘本读物,培养阅读习惯,学龄孩子放学后也能去城市书房做作业,改善在家写作业的散漫习惯。城市书房不但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常规的精神食粮和学习的场所,还能通过联合其他文化单位和读书达人开展各种阅读、体验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动手和协调能力,城市书房让全民阅读更好地融入到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满足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服务时间的有效延伸

24小时城市书房与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具有很大延伸。据统计,公共图书馆的开馆时间大多为 9:00~20:00;而城市书房则可以为市民提供24小时的阅读服务。这种全天候的服务模式,可以解决许多时间重叠读者的困惑,比如白天忙碌的上班人群、在校学生,他们在完成一天工作、学业以后,也可以利用闲暇时光,就近走入身边的城市书房,开展阅读。

二、24小时城市书房的运行模式

24小时城市书房与传统图书馆不同之处是,它以政府主导建设规划、同时鼓励企业加入、民众参与度高,可以满足读者个性化阅读,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社会角色的阅读需求,实现了专业人才与机构共同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发展模式,也体现了城市文化发展进度,以及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

24小时城市书房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目标差异化

24小时城市书房的建设规划主要以居民的就近阅读为目标,选址时应当充分考虑交通方便、人流量大等多重因素,选择交通便捷、人员密集、环境安静的区域,既满足人们就近阅读期望,也彰显了均等化的公共文化发展理念。而且,城市书房应当发挥“小而精”的优势,通过舒适的阅览席位、充足的照明灯光、及时更新的数字阅读设备,组成一个新颖、时尚、舒适、安静的自由阅读场所。

(二)服务均等化

24小时城市书房不设门槛,原则上为所有市民开放,提供便捷、舒适阅读服务,具有服务均等化的特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城市书将文化服务延伸至家门,以满足市民对文化需求的日趋专业化、高端化特征,而且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管理都引入社会、企业的广泛参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是文化领域供给侧的一个探索实践。

(三)运营开放化

全民阅读是全民参与的文化工程,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以及文化交流,而24小时城市书房依托政府主导建设,场馆和文化设施共建共享的方式,推动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合力共赢、良性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建设软硬件发展。

(四)资源共享化

从服务方式看,24小时城市书房目前主要提供有限借阅服务、阅读空间以及阅读分享等文化活动。其服务内容主要为:免费借还图书,阅览报纸杂志、电子资源,以及免费为市民提供阅读分享交流和自学空间,还能策划组织开展公益讲座、业务培训、读者沙龙等阅读推广活动等,最大化的实现了场馆和文化资源的市民共享原则。

(五)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24小时城市书房所开展的服务和活动都是公益的。城市书房得建设也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文化品位和文明新风尚,在补充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也响应的增加了城市的文化韵味,星罗密布的城市书房汇聚成城市的文化风景线,也推动了全民阅读成为新时尚。所以,建设城市书房对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地方文化软实力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24小时城市书房的发展建议

(一)建议以省图书馆为支撑,市县区图书馆协同参与,实现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的协力合作的建设模式,由社区选址,提供城市书房建设场地,公共图书馆提供图书和业务指导,依托居民附近的“邻居馆”,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走入社区,延长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延伸服务区域、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并且借助“一卡通”等新型智能终端,实现24小时书房无人值守、自助办证、刷卡开门、自助借还的24小时不间断服务。借助视频监控、实名进入等技术保障手段,提供24小时安全、智能的无障碍阅读体验。

(二)科学管理引入PPP模式

打造高品质、舒适化的温馨书房。“24小时城市书房”通过科学规范的文化引领,并积极联动社会资本力量,探索引入PPP模式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打造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的先进思维。也需要具有高品质与舒适化的“温馨书房”效果。高品质是指“24小时城市书房”在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功能时,也可以提供高品质服务、举办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实现群体化的凝聚空间等方面;舒适化主要是指“24小时城市书房”项目要有符合人体工学的舒适化软硬件设施,同时又根据所处社区、服务对象、文化定位打造不同定位与功能的书房空间。

(三)统一规划可持续发展

1.统一规划“城市书房”布局。统筹辖区现有文化园区分布及商业、居民布局情况,科学规划“城市书房”布局,做到散二不乱、功能和而不同,避免同质化严重,无新意的困局。

2.多元共建合力共赢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和招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此指导意见对中小型财力有限的城市开展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有很好的指导帮助作用。在充分保证公益性前提下,通过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减轻财政压力,提升城市书房文化服务效能。

3.引入“城市书房”招标模式

在合理化布局的基础上,制订“城市书房”项目建设招标实施方案,其中包括书房位置、面积、投资、布局及责任等相关实施细则。对外发布招标公告,引入社会竞争机制。

4.科学化管理“24小时城市书房”

“城市书房”的日常维护管理和活动开展规划,主要以投资方为主,政府承担公共文化服务指导责任,提供书籍、报刊高效流通、阅览等公共图书馆基本服务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各级图书馆根据统一调度,定期更换、维护“城市书房”的图书及文化志愿者培训等工作。

5.探索“24小时城市书房”盈利方式

城市书房在为市民免费提供图书阅览、借还、电子文献查询等基本图书馆服务功能外,也要积极探索和总结城市书房的盈利方式,根据城市书房的不同定位与功能,开展增值业务,在保证基本阅览的前提下,提高盈利能力。

6.制定考核标准

城市书房日常监督与年度考评实现常态化、规范化,消除“24小时城市书房”有人建,没人管,流于形式的无序现象。规范“城市书房”标志、标识。根据区域文化特点和定位,设计一套彰显城市、社区文化特征和阅读风格的IP标识,其中包括醒目的Logo、周边绿化、无障碍设施、特色活动等。

7.加强“24小时城市书房”宣传推广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城市书房”建成后,许多市民对其功能定位,是否免费不清楚时,应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渠道,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市民认识、了解“城市书房”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理解其功能、定位、服务等,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有作用,积极推动全民阅读。

8.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通过政策引导,发挥乡镇街道社区深入居民社区的优势,鼓励公共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社区志愿者以及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书房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也要注重志愿者团队的业务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民阅读”的时代“24小时城市书房”这种家门口的社区阅读服务模式,是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进步,城市人文关怀的重大体现。其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时,可以适当借鉴公共图书馆日常管理和服务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通过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改进服务侧重和类型,从而弥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不足之处。而且公共图书馆对“城市书房”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城市书房”建设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