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2021-11-28 13:34:56王心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王心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思想道德资源,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十四五”时期,全面建成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中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作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发展进程至关重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更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我们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重要大局节点,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治国理政的重要角色,我们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直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大挑战,而经历了5000多年沧桑巨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优秀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都为我们应对这些挑战提供有意的历史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哲学思想和社会理想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当今生态问题中最重要的价值理念,这一理念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和自然是有机的整体,人应当效法自然,遵守自然规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种理念也为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处理本土与外来,我们与别国之间的关系问题给予启示。我们合和共处、美美与共,我们反霸权、和平共处,我们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继承文明友善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和平崛起。是我们做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同时与世界各族人民共同实现每一个民族富强的梦想,是合和共处的传统价值观的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等这些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为我们自身能力建设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古代典籍《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要求我们无论是在自己的德行修为还是外在的事功方面,都要积极进取,不怕挫折,永不言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历经磨难,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无畏生死,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艰难探索,面对疫情我们党员涌现出无数逆行者,这些无疑不源于我们传统的“自强不息”精神。我们乐学好学,将理论知识不断运用于实践,并且大胆创新,勇于尝试,这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给予我们积极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等人文精神为我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直接启发。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传统社会,历代君王都极其重视人民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传统文化中爱民、亲民、重民思想正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来源之一。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广泛、最基础、最深厚的自信。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牢牢坚守我们的文化阵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要以文化自信支撑政治定力。作为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根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尤为重要。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事关国家兴衰、社会主义前途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也是一个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大问题。因此,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的领导地位。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就在于它的价值观念是否能够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这种价值观对意识形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识形态以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想要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就势必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我们倡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是与传统社会“齐家治国平天下”顺应的,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向上向善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所面对的诸多难题。只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建立良好国民道德素养,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我们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有和谐社会做保障,我们国家才能飞速发展,不断壮大,人民生活幸福,国泰安康,由此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优秀的成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分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观引领的作用,我们党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日用而不自知”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人民精神力量发展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必然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明,它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之地位。中华文明在历史上能够摆脱文明断裂的危险,正是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支撑。中华民族能够经过5000多年的风雨历程,却依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之林,其背后的密码正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感召力、凝聚力与创造力,为我们形成和丰富民族精神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是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面对世所罕见的外敌入侵和内部动荡,在民族危难来临之时,我们凭借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同仇敌忾。在抗日战争中我们的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我们传承文化基因,铸就了我们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后,我们鼓足干劲,赶上时代发展潮流。我们“兼收并蓄”、“和而不同”,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美美与共,我们传承升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系列时代精神。在今天,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和万邦。这些都是源于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我们经过数千年的变化发展,13亿中国人能够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这离不开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离不开我们共同凝结的时代精神,更加离不开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中国人之所以能称之为中国人,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思想打上了烙印,融入了我们每一位中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了我们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大量哲学思想、教化思想、人文精神都对形成和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提供强大作用,也为我们的社会发展起到推进的作用。民族文化是区别于别国的做鲜明的特征,我们只有保持优秀的文化特征与精神气质,形成独特的国家精神与文化传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引领世界历史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守我们的文化立场,坚守我们的文化传统,让传统文化为我们建设民族精神源源不断的提供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