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价值体现的研究

2021-11-28 13:34:56房雅洁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房雅洁

(通化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1)

由于我国教育对于艺术类课程长期以来的忽视,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忽视,使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缺乏认知,审美价值无处体现,影响了学生精神与感官的统一性,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教育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小学学科中的音乐教育。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必须要舍弃。近年来,对于音乐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和更新,审美价值开始在课程中占据“第一”的位置【1】。与此同时,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核心理念,需要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当中去,对于音乐中的“美”要做到感悟、体会以及研讨交流。更深入的让学生对于审美产生理解,进一步可以提升小学生对于审美的判断能力。

一、感知教学,聆听音乐作品

感知能力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形式。人的感知可以分为:“听、感、动”三个方面。对于新鲜的事物,首先要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依赖于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联想,听过生理上的感知来达到心灵上的感应。因此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要用耳朵来感受音乐,真正的从生理到心理的感知音乐的审美。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自我选择音乐的能力,提高审美价值。

音乐教育的主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在音乐剧《东郭先生与狼》的学习过程中【2】,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剧中出现的不同情景、演员的服装道具,音乐的风格变化等,来感受所表达出的内容,以此产生不断的联想,将生理上的感知与心理上的享受将结合,诠释出音乐中的审美。 通过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音乐中的节奏美、旋律美、力度美,将音乐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与自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将感受完美的表达出来,成为审美价值的重要参考。系统化的感知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的选择音乐作品,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在音乐教育中体会审美价值,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对于音乐审美的感知能力。

二、情感教学,用心探索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趋势。【3】”虽然说艺术分很多种形式,比如:音乐、美术、雕塑、影视等【4】;但是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具有关联性,且会有很多相同之处。

在音乐的艺术形式展现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音乐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心情和状态,给予人们情感上的诠释。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情感是促进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关键。可以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给予主观的评价和理解,实现鉴别音乐审美的能力。比如:小学课本中,有这样一个课题—《蓝天向我们召唤》。通过对学生讲解宇航员杨利伟的事迹,让学生通过人物故事来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现,让学生逐渐的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杨利伟的崇拜以及航天的向往,可以更好的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的掌握音乐内容,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说:在学生欣赏《渔舟晚唱》这部作品时【5】,伴随着古筝的音乐声,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脑里出现渔舟由远而近,浪花涌起,相互唱和的渔歌,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在美妙的歌声中陶醉。这样的情感教学可以更丰富教学内容,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思维,对于学生的掌握也是更高效的措施。在不断的情感熏陶中,让学生准确的把握音乐的审美价值。

三、现代化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慢慢渗入到教学中去。计算机技术的采用使课堂教学更便捷,联网搜索,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最新资料,在除课本之外的知识,学生可以更全面的了解音乐。计算机教学可以在多媒体上为学生展示动态资料,触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让学生对于音乐审美教学提高学习兴趣,进而爱上学习,培养爱好的同时,对于知识的掌握可以更深入。在课程教学中,学校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多媒体教学,在音乐的世界里,让学生身临其境,以此产生无限遐想,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对于音乐作品审美的创新能力,同时课堂主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技巧,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四、实践教学,发挥审美能动性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味的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真正的将学习到的东西落实到实践中去可以更高效的完成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唱跳能力,全面发展。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充满着向往。学校教师可以定期举行校内音乐活动,以比赛制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真正的从实践中感受音乐的美;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定制符合音乐情景的服装以及舞台造型,让学生充满自信的迎接比赛,发挥出潜在的特长。这样一种教育形式可以让学生更放松,与此同时更深入的体会到音乐中“美”的真谛。

五、创新型教学,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

人们常说:“劳动可以创造美”。在艺术类的学科中,音乐更是属于创造性的一门艺术。音乐不仅是歌声,还可以通过音乐表演来展现其魅力,音乐与表演的相结合,创造出最美的音乐作品。在实际教学中,在不断的为学生灌输作品的同时,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创作。学生根据自身所理解的审美来创造音乐,融入自身的情感,发挥出专业的水平,将自身与音乐作品结合,为音乐中的美增添一份色彩,对于音乐的审美价值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体现出音乐的审美价值。

六、总结

由于长时间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上对于艺术类学科的忽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自身发展。埋没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无法找到自身定位,达不到育人的最终目的。因此,随着我国对于教育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小学学科中的音乐教育。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舍弃,重视学生对于艺术类学科的学习,特别是音乐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同时,净化学生的心灵,从小培养学生对于审美的认识,在不断的学习和感受中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音乐的审美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可以从小培养一种审美修养,开发出学生对于创造的一种潜能,长远来讲,可以更好的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未真正的走向成熟,对于社会经验缺乏正确的认知,小学的音乐学科教育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运用音乐来净化心灵,让学生的生理感官与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和享受,这也是音乐教育的伟大之处,更是审美的重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体现审美价值,为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做好基础。

总而言之,音乐审美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核心理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对于音乐中的“美”要做到感悟、体会以及研讨交流。更深入的让学生对于审美产生理解,可以进一步提升小学生对于审美的判断能力,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