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娜
(东莞市东城文化服务中心,广东 东莞 523000)
前言: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需求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主要需求,人们目前普遍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较为强烈的需求。而在此背景下,不断的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居民需求,广场舞文化在出现起便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展现了超高的接受度。目前,广场舞蹈文化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认可的精神文化活动之一。广场群众舞蹈包括不同类别的舞蹈,例如健美操,街舞,现代舞等。这些舞蹈主要群体也包含了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群,无一例外地给城市内营造了一种具有强烈现代气息的精神文化潮流。
群众舞蹈本身来自劳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会进行自娱自乐,而这种自娱自乐往往是独自个体的单独行为,或是相对而言较小的群体进行的无秩序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文化的演变,这些活动更加具备秩序性的、更加符合时代主流。广场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传播,它主要依赖于一定区域内的公共空间,通过将舞蹈作为衔接点,来将有着相同爱好的人群有秩序聚集后所展开的大型公共性活动。广场群众舞蹈最突出的意义是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在我国各个城市内,晚上的公园等公共场所内都可以见到进行广场舞活动的人群。可以说广场群众舞蹈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能够帮助现代人群缓解压力,又能体现出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升华人们的精神文化,拉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广场群众舞蹈发扬在深层次上体现的是人们对广场群众舞蹈文化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这促进了城市精神文化文明建设,为居民构建出了良好的生活氛围。
广场群众舞蹈文化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是具有超强的开放性,具体体现在这一文化非常的通俗易懂,舞蹈形式呈现多元化、舞蹈种类多样性、舞蹈内容丰富多彩、舞蹈风格强烈多变,舞蹈氛围活跃,容易感染舞者和周围的人群,所以受到人们的热爱。以健美操为例,健美操的伴奏、节奏以及舞步等都会不断地进行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加入新的元素,以顺应社会的潮流为主要目的,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广场群众舞蹈之中。
广场群众舞蹈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一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我国众多舞蹈风格上的差异性。以活动形式为例,在舞蹈活动开展过程中,道具呈现了明显的多样化。例如扇子,手鼓,花伞等。各种各样的舞蹈工具都被应用到了群众舞蹈开展的过程中。广场舞蹈文化产生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地域不同,不同地域的人民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等都大不相同,再加上其他差异因素的融合,不同地域所孕育出来的广场舞蹈文化必然也存在着差异。南方的舞蹈文化普遍清秀雅致,而北方的舞蹈普遍苍劲有力。另外一个原因是文化意识参差不齐、形态百样。我国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意识,这一文化意识的差异性在不同民族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包括不同的传统文化带来的差异性,例如傣族人民创作出孔雀舞是为了表达对孔雀的尊敬。这些都体现了广场群众舞蹈文化的多样性。
广场群众舞蹈文化具有社会性。在原始社会中舞蹈的存在意义是以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来达到人们缓解劳作中产生的疲劳以及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压力的目的。舞蹈在封建社会中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属娱乐活动。而在现代生活中,舞蹈基本上不再拘泥于一个单独的群体,逐渐成为普及各个人群的广泛性活动形式。这一基本性质的转变得益于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目前舞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连接越来越密切,而正是因为舞蹈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状态。
在广场群众舞蹈文化逐渐发展为当今形态的过程中,吸收了多种文化因素,经历了岁月与历史的沉淀,广场群众舞蹈不管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呈现,其文化内核都是引导吴哲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来生活。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各种新潮文化思想交错,如果要想让广场舞蹈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考虑将其与我国民族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提升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内涵,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进行广场舞的创作时要考虑到舞蹈内涵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连接性,两者间是否有共同点,以民族文化为根基进行有机融合,再结合群众的实际生活以及当下的时代背景去进行有效的创作。结合多方面因素创作出来的舞蹈更能适应社会发展,更能够在当下的各种新潮文化中脱颖而出,满足人民的需求。我所在的社区曾组织社区内的少数民族居民与汉族群众进行舞蹈联欢会,通过展示不同形式的舞蹈实现文化的碰撞。
同时,在创作过程中要考虑舞蹈的地域性,娱乐性,群众性与适应性,从多方面来确保广场群众舞蹈文化具有时效性。
目前,广场舞文化虽然已经在居民生活渗透范围很深中,但是群众舞蹈文化的局限性迟迟没有实现突破。具体体现在目前一部分群众对于广场舞蹈存在一定的误区,他们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观看一些舞蹈后,对于舞蹈的认知只停留在进行舞蹈表演的人都应该有着较为专业的舞蹈功底,在这种认知下,当他们看到群众进行舞蹈活动时,就会觉得群众跳的舞蹈太过于业余,舞蹈的外在表现力不能够达到标准。这体现了在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群众对于舞蹈文化的真正内核并没有达到一个真正地了解。事实上,广场群众舞蹈较之专业舞蹈,本身性质上就存在很大差异。专业舞蹈衡量的标准并不能够应用到群众舞蹈中去,广场群众舞蹈活动主要意义是为了缓解日常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工作中的压力,这不同于一般专业性的舞蹈是通过超高表现力来将其内在意义、外部魅力完整地表达出来的。广场上的群众性舞蹈仅是以提升民族精神内涵,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作为最主要目标。只要人民群众在开展舞蹈活动中能够排解压力以及一些负面的情绪,那么弘扬舞蹈传统和文化最初目的就已经达到。由此可得我们要想充分发展广场人民群众的舞蹈文化的性质,就必须有必要增强人民群众的认识和对于广场舞蹈艺术文化的理解。
目前广场群众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强大的社会包容性,体现了对于人民群众不同群体、不同身份的广大包容性,但是在年龄与性别区分上依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参与广场舞运动的群体在年龄段上分布非常不均衡是目前广场群众舞蹈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就目前来看,参加广场舞活动的主要人群为中老年人,再次之是家庭主妇。中老年人与家庭主妇在广场舞蹈活动中占据主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空闲时间较多,生活较为单调。家庭妇女通过参加广场舞的活动来丰富自身生活,老年人通过舞蹈来排解孤独,而在进行舞蹈活动的人群中很少看到青少年或是有工作的人的身影,因为他们相较之前者,空闲时间较少。但是他们的工作压力较大,也需要通过舞蹈活动来缓解压力。针对这种现象,提升群众的参与度迫在眉睫,如何丰富舞蹈活动形式?利用有效的手段来实现有效引导,让各个年龄段的全程都参与到舞蹈活动开展过程中,帮助他们用舞蹈的方式来排解因工作、生活带来的压力,为广场群众舞蹈带来新鲜的血液,进而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去面对接下来的工作。
广场群众舞蹈是人们丰富精神生活,强身健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时代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面对国际舞台的过程中更加地重视文化自信心的塑造。广场舞蹈文化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自身所具备的社会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推我国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对于增强人们活力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广场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华民族更加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通过实现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加强对广场舞蹈文化的认知、提升群众的参与度来实现广场群众舞蹈文化的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