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慧,许屹山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00)
2020年11月23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在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贺信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应该顺应信息革命时代潮流,把握数字发展机遇,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提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该理念一直是全球互联网发展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发展的形势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深入研究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网络强国、破解当前发展难题、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迪。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世界互联网发展实际,对网络空间人类前途命运深入思考的集中体现,蕴含丰富的内在逻辑,明晰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在逻辑,对于更好地把握这一理念的内涵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534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丰富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第一,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是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并在1846年12月28日给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写到“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往活动的产物”[3]。由此可见,交往概念的基础是现实中的人,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交往实践中人的本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56,在各种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4]68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也认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4]115交往活动是生产实践的前提,生产实践是在交往中进行的,并且随着交往的深化,交往实践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将推动社会变革。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整个人类社会的相互交往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空间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交往实践空间,也拓展了世界交往的范围,世界各国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合作,实现了普遍性、世界性交往。因此,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丰富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具体内容和呈现形式,又是对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诠释。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科学擘画,其内涵核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于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正式提出,尽管在提出时间上稍晚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发展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具体运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使人们在网络空间相互连接,昔日的地球村从概念逐渐变为现实,人类命运与共的特性在互联网中表现得更加鲜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目标上看关切的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命运,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们在数字化时代对自身的利益和命运提出的更高愿景。由此可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和具体实践,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环节。
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遵循世界互联网体系运行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表述,其作为中国政府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的新方案和新战略,之所以广受人们期待与赞誉是因为有着深厚且广泛的现实基础。
首先,全球数字化发展态势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现实可能。一方面,全球互联网的普及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提供了实践平台,网络空间主体间信息交流共享更加便利,此外,人工智能、虚拟VR、5G技术等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也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倡共建、共享,具有鲜明的包容开放性,符合人类社会的普遍利益,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据《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全球互联网用户数约为45亿,普及率达59%,中国网民约9.89亿,普及率达70.4%,网络空间越来越成为人们交往合作的新空间,网络空间共同体建设也逐渐成为普遍共识。
其次,互联网具有两面性。世界各国在共享互联网经济红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领域的公共性难题,如网络监听、网络病毒、网络恐怖主义、网络暴力等,国际社会在网络空间中处于牵一发动全身的体系中,在网络空间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应对网络空间的安全挑战,现有网络空间的自反性协同治理规则难以满足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问题凸显,这就迫切需要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理念凝聚共识。“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6]
最后,新型大国关系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了发展空间。在全球网络治理格局中,网络霸权主义时有发生,比如某些网络发达国家基于自身资源的优势,主张网络空间无主权,其实质在于通过自身国际地位和网络技术优势垄断网络空间,进而构建以其国家利益至上的国际网络秩序。面对这一形势,中国呼吁在网络空间中各国也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不仅有助于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稳定,同时也有利于规避网络空间里的“修昔底德陷阱”。
为牢牢把握全球互联网发展机遇,有效应对网络空间发展过程中的挑战,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构建策略。自2014年11月首届互联网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确立了重要遵循和实践指向。
首先,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是尊重网络主权。对于网络空间缺乏共识是当前网络空间秩序构建面临的主要难题,作为领土、领海、领空、太空之外的国家第五大疆域的网络空间是否属于“全球公域”,各国看法不一。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国家主张“网络全球公域”说,其认为网络空间绝对自由,旨在淡化网络空间主权属性,干涉其他国家在全球网络空间内的主权管辖,实现网络霸权主义;中国则坚决反对网络空间绝对自由,主张“网络主权”,认为国家可以对网络空间行使管辖权,网络主权作为国家主权的具体表现,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各国要理直气壮维护网络空间主权[7]。各国应遵循《联合国宪章》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主权平等原则,以尊重网络主权为前提逐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其次,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准则是鼓励开放合作。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不同,网络空间最显著的特征是开放,在网络空间里按照物理特性很难找到合适的国界和边界划分区域,并且网络空间这一开放性特点也使得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具有效率上的优势。在此背景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关键在各国间开放合作,各国只有提高开放水平,促进信息交流,才能推动国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联动发展。此外,随着网络空间数字编码规则的规范化及统一化处理,世界各个角落的国家、地区与个人都可以随时共享信息,当然也共同承担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风险与责任,网络空间中每个国家和人民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合作才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核心准则。
最后,构建良好秩序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有力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网络空间这块新疆域的产生,尽管同现实世界有所不同,但是使用这块新疆域的主体是现实的网民,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8]。
我们既要尊重主体表达、交流思想的权利,也要明确各方义务,用良好的网络生态文明保障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序构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球互联网发展以及网络空间建设治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构成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内容。全面把握这一理念,笔者认为,可以从互联互通的发展共同体、开放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互信共治的责任共同体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旨在实现网络空间各主体的互联以及信息的互通,从而使网络空间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在于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网络核心技术创新为中心,构建互联互通的发展共同体。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的一切领域中,物质条件居于最基本层面,同样地,在网络空间中也需要建设完备的网络基础设施来保障实现网络空间的发展。网络空间互联互通的受益对象是全人类,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的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
第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从互联互通的发展角度来看,网络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网络发达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优势,能充分实现互联互通,获取网络空间发展红利,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起步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这是限制发展中国家在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发言权的主要因素,也是与发达国家间产生信息鸿沟的直接障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支持,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1]534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国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支持沿线国家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其实现互联互通,进而为网络空间发展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力量。
第二,推动网络核心技术的共享。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互联互通的发展共同体需要掌握网络核心技术,网络空间是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较高水平的技术实力有利于保障国家在国际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因此,呼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重视互联网核心技术的研究。此外,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掌握网络核心技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够应对网络空间的发展变化,更好地实现网络空间的资源利益共享,各国应该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自强,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互联互通的发展共同体。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靠所代替了。”[9]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世界日益成为鸡犬相闻的地球村,各国利益高度关联,人类社会逐渐变为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同时,互联网的发展突破了物理意义上的边界,客观上使各国之间开放合作成为必然选择。此外,开放共享作为2017年12月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题,也集中体现了在全球网络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时期,国际社会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广泛认同。
从物理维度来看,网络空间最显著的特征是开放,开放也是网络空间发展的内在要求。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开放共同体,只有网络空间各行为体主动开放,信息才能够共通互联,在此基础上弥合鸿沟,实现共享。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开放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网络空间中的国家、民族、地区以及个人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交往,并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丰富互联网开放内涵、提高互联网开放水平,从而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更好地造福各国人民。
人民群众共享网络空间发展成果,是我国网信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被世界人民广泛认可的立足之本。网络空间除了开放的基本特征以外,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优势,即共享。所谓共享,一方面体现在通过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为更多的国家、地区和人民提供多方位的服务,使之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表现在构建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通过与国际性组织合作共同组建科技资源中心、网络系统、虚拟研究数据库等,促进实现技术、信息、资源多方面共享。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在国际社会利益共享的基础上提出的,如果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国际社会缺乏获得感,网络空间建设就不能正常展开,网络空间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信息化时代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就是打造实现人类发展共同福祉的、开放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全球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国的互信共治,也只有各国树立相互信任、共同治理的网络空间发展观,才能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世界。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全球数字化经济发展迅速,同时也导致网络安全威胁风险丛生。面对网络空间“你我命运与共”的利益攸关,各国必须加强沟通、相互信任、共同治理,结成责任共同体,在共享网络空间发展利益的同时强化担当。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要主动顺应信息时代潮流,勇担网络发展责任,共迎数字风险挑战,形成国际社会充分动员,全力推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伴随着逆全球化趋势与贸易保护主义在网络空间蔓延,数据流动、全球合作、网络安全等诸多方面的信任危机有所滋长。对于世界各国而言,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动力来源于相互尊重和信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呼吁各国以互信为基础,建立网络空间信任体系,要求网络空间各主体在参与全球互联网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其他国家的现实关切和利益需求,共建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
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数字贸易、共享经济等新的商业业态,新的商业业态带来的不但是全球网络空间发展红利,而且也衍生出新的网络空间治理难题,如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知识产权侵犯等,这些现实问题都已成为全球网络空间持续健康发展的绊脚石,需要通过建立新的全球互联网治理理念,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力度等途径来解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完善网络空间对话协商机制,坚持多边协商、共同参与,推动制定各主体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治理规则,为解决网络空间治理难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当下,信息革命时代潮流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生历史性交汇,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其深厚丰富的逻辑内涵,为实现我国网络强国目标、推进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建设网络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2014年,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具体来看,网络强国指的是: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达到基本普及,在互联网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自主和可控,在网络经济发展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网络空间规则制定中拥有一定话语权等。“十三五”以来,我国网信事业不断发展,数字经济规模从2016年的22.6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对GDP贡献率达67.7%[10];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占全球网民的1/5,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正在网络大国的基础上逐步向网络强国迈进。
当前,信息技术加速迭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其互联互通、开放共享、互信共治的理论和实践优势,也已成为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助推器”。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倡的互联互通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第五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中心、工业物联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夯实了发展基石;同时鉴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开放共享,我国主张在尊重各国网络主权的前提下,加强与各国在网络空间的合作,以创新驱动网络核心技术能力提升,强化网络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网信人才队伍,为网络强国建设奠定坚实根基。实现网络强国目标离不开清朗的网络生态环境,对此,我国坚持安全与发展并重,切实开展依法治网行动,强调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为实现网络强国目标筑牢安全屏障。在我国网络强国建设新征程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与遵循,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网络强国建设的实践。
信息技术的发展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人类活动疆域——全球网络空间,这一空间的高速扩展,极大推动了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但与此同时,全球网络空间也面临多方面的冲击与挑战,如:网络主权冲突、网络犯罪问题、网络空间发展不平衡等,如何推进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确保网络空间的和平稳定,已成为关乎世界各国命运的重要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全球网络空间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眼于全球网络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一,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是全球网络综合治理的基础,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全球网络空间国际合作,强调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打造有序发展的全球网络空间。具体来看,在技术层面,世界各国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推进全球网络信息化、技术化创新发展,增强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共同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和网络恐怖势力,维护网络空间和平安全;在治理规则层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世界各国需要推动制定多边和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安全标准和网络空间治理规则,共同推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
第二,全球网络空间发展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弥合信息鸿沟,改善网络空间发展不平衡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呼吁全球网络空间加强国际合作,摒弃零和博弈思维,通过新的合作平台加快信息流通速度,以实现多边、多方的互联互通;二是鼓励各国政府采取吸引投资和商业激励等措施,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捍卫自己国家在网络空间的发展权益,扩大网络信息的辐射范围,使得各国都能共享网络时代红利。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问题作出的中国解答,其核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人类交汇在网络这一共同空间中,这就为推动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现实的指向。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目的在于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网络空间虽然存在于虚拟世界,但互联网的使用者都是现实中的人,并且网络空间中人们的交往范围更广阔。基于此,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的具体实践,不仅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人们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自由最大化。此外,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倡在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和互信共治的过程中,谋求网络空间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形成网络空间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正符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作为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当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日益增多,且相互交织在一起,网络空间成为各国激烈竞争的战略高地。人类未来和平发展要求各国在维护网络空间稳定的基础上,和平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网络空间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本国的发展机遇,在自身更高水平的发展与世界各国更深层次互动中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福祉。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是除战争和冲突外影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在工业化时代高耗能的生活交往方式,网络空间中人们的交往更加智慧、便捷和绿色。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世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有力支撑了疫情防控,有效推动了复工复产。由此可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呼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不断将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推向前进。
随着人类历史与网络空间发展的加速融合,数字化生存不可阻挡,习近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厚植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深厚情怀,回应时代之问,直面现实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其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以网络空间各主体的互联互通为基础,推进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和互信共治,为破解当前网络化时代发展难题提供了互利共赢方案,也为我国网络强国目标的实现、全球网络空间的治理、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路径。面对信息革命时代潮流,世界各国应当共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让网络空间发展更具生机活力,以便更好地增进信息时代人类的共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