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军
(中共榆林市榆阳区委党校,陕西 榆林 719000)
引言:我国相关改革条例已经明确指出,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能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在党的领导下,与人民共同对国家制度体系进行管理,称为国家治理体系,主要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借助国家制度,对社会各方面事务进行管理的能力,主要有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能力。为了促进科学合理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使执政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就要做好以下工作,接下来本文具体分析。
对国家而言,可以有效清除政治隐患,防止经济腐败集团进一步转化为政治利益集团。通常情况下,腐败者最初是经济上的腐败,仍然畏惧政权。然而,腐败程度不断加深后,会膨胀其政治野心,就会妄图将政权属性改变,进而洗白非法利益,对政权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腐败者将经济利益获取后,还会运用非法手段进一步获取到新的资源,排斥有益社会的公平分配改革[1]。为防止发生这种情况,党和国家深化反腐败斗争,这对避免社会政治动荡,保持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减少更多阻力。
首先,重点处理国有企业腐败问题。通过对历年腐败案例的分析可知,一旦国有企业领导人产生腐败,就会严重威胁党执政的经济基础。新时代反腐斗争就要防止国有企业领导人勾结腐败党政干部。为此,需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将市场化、透明化、反垄断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促进国有企业人才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变革。
其次,将官员“不作为”这一问题彻底解决掉。广大党政官员需要不懈努力和奋斗,从而促进“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不作为”属于软腐败,它也会严重阻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于“不作为”思想影响,使官员工作态度十分消极,给国家和集体利益造成损害。这就需要将相应监督机制建立起来,使官员充分发挥价值和作用[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之一,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治理体系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政府治理能力影响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第一,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推进政府职能高效协同。“放管服”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是国家行政体制的核心要素,要以推进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推动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有机统一、衔接协同。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第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统筹运用政府管理资源。十八大以来,政府组织结构改革向治理导向型转变。持续推动政府机构设置更科学、职能更优化、权责更协同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主要目标。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执行机构“三定”规定,实现“三定”规定与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有机衔接。
第三,理顺央地权责关系,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新时代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职责关系,把握好“统与分”“放与管”“条与块”“事与财”等几对关系,按照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要求,科学界定中央与地方权责,确定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共同财政事权范围,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扫黑除恶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首先,能够扫除社会毒瘤,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营商环境,保障基层社会治理有序、安定,维护基层政权稳固。第三,有利于在基层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扫黑除恶要以治标、治根和治本的思路进行,坚持打早打小,有黑扫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将黑恶势力彻底清除掉[3]。
首先,受到“弱势者有理”观念的影响,少数人在与国家机构、党政组织等发生矛盾时,通常会采取哭闹等不正当方式博得同情,引起关注,从而为个人争取最大利益。如果不及时处理这种破坏规则的行为,就会败坏社会风气,使治理成本增加。其次,匡正社会风气对引导舆论,实现更好的治理十分重要。尤其是针对知识分子要做好意识形态相关工作。一定程度上知识分子是社会良知的代言者,然而,当知识分子表现出各种不符合身份的言论和行为后,相关单位如果对其进行消极处理,不能让社会舆论满意[4]。因此,必须加强对其正面的教育引导,以保证其政治方向。
第一,以是非曲直为标准去处理社会问题,避免使用和稀泥处理方式。地方执法机构经常本着维稳化思想处理社会问题,急于安抚哭闹一方,这就是和稀泥处理方式的体现。这会将错误信号传递给社会,形成破窗效应,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在新时代秉承是非曲直公正执法,不偏袒任何一方,加强建设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促进执法者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第二,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对公序良俗进行重新塑造。将宪法宣誓制度完善起来,使国家公职人员就职庄重感增强。综合运用主流媒体和移动媒体对法治精神进行大力宣传。在对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件宣判时,要促进社会法治话题舆论的形成,对每个公民产生正面影响。党和政府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引导百姓正确对待婚丧嫁娶社会风俗,促进良好婚姻、家庭和社会稳定氛围的形成。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它也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着力点。一直以来我国都将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然而,实践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重大环境问题出现。我国面临的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北方出现的空气污染情况也不容易乐观,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导致土地出现板结和面源污染问题。众多的污染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无法保障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也极大影响广大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治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著名的“两山论”思想。由于认识不到位,地方上在落实国家政策过程中,就会为保障获取经济利益而抵触环境保护,进而不能将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因此,要解决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二者的一致性。
第二,从设置机构、设计制度和法律层面上对环境保护制度进行完善。首先,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其次,为促进环保执行力量的不断增强,要对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不断深化,健全国家环境保护部职能,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者素质和执法水平。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协调推进、勇于探索。具体是要从五个着力点出发,做好相关工作,从而在动态中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