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芷旋 孟雪晖(通讯作者)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人民的健康不仅仅关系到各自的生活,健康还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影响到重大政治、经济等问题。健康中国战略在十九大报告中被纳入我国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为了减轻或避免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经济风险,我国通过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满足人们在医疗卫生方面的需要。通过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建立起医疗保险基金,用以支付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改善我国居民整体健康状况。
党和政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底我国共有135436万人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超过95%。虽然我国参保的覆盖面超过95%,但是覆盖面的提高并不代表所有居民都能公平的享受医疗服务,我国还仍然存在在保障范围、待遇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可及性和公平性有待加强等问题导致部分人群因难以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而病情恶化。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利用医疗服务的影响,从而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率,完善和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2018年CFPS的数据为提高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率给予支持,进一步丰富了居民医疗服务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且提供了实证依据。通过弥补当前医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更高程度上满足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提高医疗服务利用水平,改善健康状况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中的数据来自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实施的2018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CFPS)。该调查数据通过收集个人、社区和家庭一共三个层次的数据,运用相应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实施访问,为关注经济、健康、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学者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由于大部分未成年人难以自己决定利用医疗服务,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选用了2018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问卷个人自答部分,排除了年龄低于16岁的未成年人样本。其中共有样本量32669个,变量数为997个。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此选择三种基本医疗保险作为实证分析的解释变量,剔除没有参加或参加其他医疗保险的样本以及其它变量的缺失值和不适用值,剩余样本量为8945个。通过stata15.0,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研究。
本文运用stata15.0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农村户籍的人数有7048人,占总样本的78.79%,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中6696个新农合的参保者,人数占总样本74.86%的情况相符合。受访者大多数因户籍为农村,所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加城职保的人数第二,共1500人,占比16.77%。参与城居保的人数最少,共749人。在8945个受访者中,占比63.85%,5711个受访者的教育程度仅为接受我国的义务教育,比例最高。同时还存在18.71%的文盲半文盲,共1674人,由此反映出我国居民的整体教育水平还存在提高的空间。在调查对象中,身体状况健康的人数共6720人,比例最高为75.13%,身体状况一般或不健康的人数分别占比11.88%和12.99%,显示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依据基本医疗保险对我国居民医疗费用自付比例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与城居保相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城职保参保者自付比例下降7.4%,新农合参保者自付比例上升5.4%。城居保和新农合的参保者自付比例高于城职保参保者,而受访者中超过70%参与了新农合。从这两种医保的参保者自付比例上升中反映我国居民承受较大的医疗卫生经济负担,影响其医疗服务需求导致医疗服务利用率较低。数据显示,受访者的最高学历越高,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就越低。表明教育程度会影响居民的健康状况,教育程度越高,健康意识可能越强。另外,农村户口的比非农村户口的受访者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相对更高,反映我国城乡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不平衡,利用医疗服务水平的差距较大,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没有很好地满足。以身体不健康的受访者作为对照,身体很健康和健康状况一般的居民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更高。该数据反映出由于我国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因此健康状况不好的居民自付比例相对较低,从而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提高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水平。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成果显著,我国医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等不断上升。从上述分析中看出基本医疗保险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明显提高我国居民利用医疗服务的水平。但不同的基本医疗保险所产生的效果不同,相对于城职保,城居保和新农合参保者医疗费用自付比例相对较高,居民需要承担更高的经济压力,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教育程度影响居民的健康意识,在居民利用医疗服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以上的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从前文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较低,参保者需要承担较高比例的医疗费用。再加上部分人群的经济收入较低,支付能力有限,难以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部分人群就医积极性下降,医疗服务利用水平较低的问题。适当降低居民医疗费用的起付线,减少个人自付比例,缓解就医的经历压力。保障低收入者的医疗需求,改善弱势群体的健康状况。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我国存在城乡医疗资源长期分配不均匀的现象。相对于城市,农村的基础医疗设施不够完善,专业医疗人员存在很大的缺口和医疗诊治手段较为落后,导致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利用程度较低。因此,政府首先应当加强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等,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缩短人们的就医距离使得患者能够被及时救治。除此之外,应当增加我国不同地区间医疗卫生方面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培训,实施医院对口帮扶等方式,提高农村地区医师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农村医疗机构的建设。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教育程度会影响人们医疗服务的利用。人们接受更高的教育则健康意识更强,会更加重视身体的健康状况使得医疗服务利用率提高。因此,社会各界应当采取行动进行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通过逐步完善和发展医疗保障制度,增加健康教育的课程等方式向大众传递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意识。还可以充分发挥村委和社区的作用,定期组织社区或农村居民进行身体检查,增进居民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了解,能够“早发现,早治疗”。利用不同形式的媒体宣传健康知识,开设与健康有关的节目,营造有益的氛围。帮助人们掌握相关的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实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