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马全胜 梁旭
(新疆市政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1]。“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是改善农村景观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引导村容村貌从“平面化、一维式”分析模式向“立体化、多维式”分析模式转变[2],营造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保护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保存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为特色传统文化的延续,留住乡愁提供广阔的空间。
通过对十四个地州的农村走访入户,从村庄规划、传统文化、人居环境、风貌塑造等因素,全方位的了解目前存在的村容村貌问题。1.环境卫生整治规划不到位。道路两侧存在乱搭乱建;缺少定垃圾投放点;排雨、排污设施不配套。2.卫生环境治理管护意识不强,有的百姓对环境卫生建设认识不够。3.农民的主体作用有待挖掘。缺乏内生动力,不愿投工投劳。
总则;基本规定;村庄建筑整治提升;公共环境整治提升;道路设施整治提升;绿化美化整治提升;公用设施整治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乡土特色传承;整治负面清单;评价标准。
1.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统筹城乡发展和生态生产生活空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3.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分类有序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缔造美丽宜居村庄。
1.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推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3.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生态格局、安全格局、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产业基础、演变趋势等因素。4.以规划先行、注重特色、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积极探索实用性村庄规划,发挥对乡村风貌管控和塑造的引导作用,共同缔造乡村风貌。
1.村庄建筑整治提升,消除安全隐患,体现传统风貌。2.公共环境整治提升,清理违法、违规建(构)筑物及与村庄整体风貌不协调的设施。3.道路设施整治提升,保持村庄原有肌理,加强路面硬化建设,优化道路安全设施。4.绿化美化整治提升,村庄居民点、农用地、山体、水体、荒漠等生态环境保护。5.公用设施整治提升,做到垃圾入箱、粪污清洁、供水安全、线路整齐、用能安全,实现农村环境整洁有序。6.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乡土特色传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乡土特色。
结合地形地貌、周围环境、气候特点、民俗风情、经济条件等,笔者对以下各地州农房风貌拙见的提出,仅供参考,各地州市县应因地制宜指引农房风貌建设,反应区域特色;对于历史价值较高的传统村落和建筑,应保持原状,适当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1. 乌鲁木齐市:宜传承地方文化与民居特色,以丝路文化为基础,兼现代风格的特色风貌。2.克拉玛依市:宜体现“牧马人”特色的传统民居,将民宿、养老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相结合的特色风貌。3.吐鲁番市:传承地方生土元素,沿用吐鲁番特色民居布局,充分保护历史和自然肌理的特色风貌。4.哈密市:可结合瓜果特色文化,兼丝路文化、北庭文化、草原文化,塑造特色风貌。5.昌吉回族自治州:发掘北庭文化与丝路文化,兼简约中式、明清和现代风格,可传承拔廊房等特色文化风貌。6.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青色的草原”为引领,融丝路文化,彰显游牧特色风貌。7.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宜塑造一体多元的丝路文化与绿色谷地的塞外江南特色风貌。8.阿勒泰地区:宜彰显草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结合全域旅游,塑造特色风貌。9.塔城地区:宜延续传统风貌,兼欧风俄韵等的特色风貌。10.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融合多元文化特色,塑造“富饶流域”村庄风貌。11.阿克苏地区:延续传统建筑特色风貌,可融入龟兹、多浪等多元特色文化风貌。12.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宜延续白毡盖毡房特色,倡导“阿克吾依”等传统的特色风貌。13.喀什地区:结合文化特色和丝路文化、融合民俗民风和传统民居,塑造特色风貌。14.和田地区:宜结合和田玉文化,发掘古于阗文化和多民族集聚融合的丝路文化,营造既具特色风情,又体现时代特色的的村庄风貌。
为保证导则具有引导性、操作性和约束性,创造性的的提出负面清单管理,并兼具评价标准,为村容村貌的塑造和标准的界定提供参考。1.负面清单。村庄建筑整治负面清单;公共环境整治负面清单;道路设施整治负面清单;绿化美化整治负面清单;公用设施整治负面清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乡土特色传承负面清单。2.评价标准。将村容村貌按整治标准分为四级,即:合格型村庄、达标型村庄、宜居型村庄、示范型村庄。构筑整治提升公共环境;道路设施及提升;绿化美化;公用设施整治提升;传统村落民居与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保障措施。
在“导则”编制要求部分,重点明确村庄规划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强化村庄规划的实用性和村民参与性,确保村庄规划符合实际并能落地实施[3]。
笔者同时认为,村容村貌的整治,前期工作尤为重要,应深入开展驻村调研、逐户走访,详细了解村庄发展历史脉络、文化背景和人文风情,充分听取村民诉求,获取村民支持,集体决策,多渠道和多方式引导村民参与,因地制宜进行人居环境改善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共同缔造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