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瑶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精神是前进的动力。习总书记提出了“扶贫先扶志”的重要论述,并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因此,以扶志来激发农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是实现全面可持续脱贫并迈进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志”是脱贫之本,指贫困群体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摆脱贫困的精气神,而“扶志”则指帮助贫困群体发挥对生产生活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懒惰、不主动、等靠要等保守落后的思想,扶正观念,提高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只有始终重视贫困群体内生动力的培育和激发,帮助他们建立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不断提升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可持续脱贫并迈进小康社会。目前虽然我们一直重视“扶志”的重要性,帮助贫困群体有意识地树立脱贫之志,“扶志”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依然面临着很多困境。
一些地区长期采用“输血式”扶贫,重视物质扶贫而轻视精神扶贫,导致贫困群体精神上“缺钙”,想要摆脱贫困的意志不坚定。部分贫困户过分依赖于国家给予的帮扶,形成了“等靠要”思想,没有真正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有少数贫困户虽无特殊致贫原因,却在脱贫路上推而不动且“言必称贫”。究其原因就是不愿改变、不愿劳作、不愿上进的思想问题,以及恐惧失败和安于贫困现状的心理问题,贫困群体之“志”尚未真正树立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其内生动力。并且,贫困群体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有限,加之其落后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了脱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这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扶志相对扶智较为抽象,可以依托的项目和载体较少,且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难以在短期内见到成效,所以大家对扶志工作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扶智。并且,大家经常是用扶智来代替扶志,比如只注重开展方针政策宣讲和技术技能培训等扶智教育,但在树立脱贫典型、形成脱贫示范、营造脱贫氛围等扶志方面的投入却很有限,因而,也就没能有效激发农村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
现阶段的扶志形式仍然是以说教和动员为主,没能因户施策探索多种方式,扶贫手段急需改进和创新。具体来说,常用的扶志教育方式依然为传统的讲授,缺乏和农民之间的有效互动,没能激发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授课主体多为干部和学者,没有建立起农民参与表态的常态化机制,主体作用没能显现;还有一些地区仍偏向于采用在宣传栏张贴扶贫信息这种单向灌输方式,不仅信息传达不及时,也忽视了宣传扶贫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贫困群体很难真正领悟政府政策;此外,培训内容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很少涉及知恩感恩、诚实守信等其他积极健康的内容。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育作用,从思想上改变他们落后的观念,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主动脱贫的思想意识,真正树立想要脱贫的志向,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同时,要注重关怀贫困群体的心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使其先克服“畏难”心理,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需要,树立自觉发展的意识。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获得感是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具体形式。因此,政府可以实行奖补结合政策,促使贫困群体产生有效的感知,增强获得感,进而激发内在需要,坚定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增强脱贫的动力,积极主动寻找适合自己脱贫的路径。
首先,必须根据贫困群体的特点改进宣传方式,挨家挨户宣讲脱贫致富政策措施有利于双向交流和沟通,消除贫困群体对扶贫政策的疑虑和担忧。借助多种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开展常态性、动态性的主题报道,宣传各地脱贫成效、工作经验、典型人物、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语言要简洁明了且通俗易懂,营造脱贫致富的浓厚氛围。
要旗帜鲜明地倡导新民风,创造理想的扶贫扶志环境,汇聚强大的脱贫致富正能量。通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提升全体农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和不良习俗,引导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封建迷信、赌博等陈规陋习,把精力和财力都集中到脱贫致富上来。有针对性地组织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引导大家崇尚科学,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并避免再度返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将扶志和扶智有机结合。扶志是扶观念、扶思想、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体树立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扶智是扶知识、扶思路、扶技术,帮助贫困群体提高脱贫致富能力。同时,还必须构建脱贫致富机制和条件,使贫困群体有获得稳定收益的渠道,提升获得感,涵养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激励机制的建立要贴合贫困群体的真实需求,从技术培训、就业指导、资金援助等多个方面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