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现状及应对策略

2021-11-28 13:34:56吕蕾凌靓
魅力中国 2021年16期

吕蕾 凌靓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3)

21世纪以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对国家安全和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冲击。医疗机构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其应急保障能力、响应速度、救治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的方法了解和掌握苏州市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一、苏州市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成效

(一)应急管理制度全面

在应急预案制定方面,抽调的苏州市12家医疗机构基本都制定了涵盖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不明传染病)、职业中毒、医源性感染、食源性疾病、灾害事故等多种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预案。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制度方面,各医疗机构基本都建立了值班制度、报告制度、应急协调工作制度、应急医疗救治制度等。在制度获取方式上,医院职工可通过院内网、印刷材料、公众号等途径知晓和学习。

(二)应急组织建设不断完善

在应急组织建设中,一方面抽调的苏州市医疗机构均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由院领导牵头,各相关临床和职能科室分工协作的工作体系。另一方面,调查的所有医疗机构均设置了应急办公室或相当的职能科室来承担本单位的具体应急事务处理与协调工作。除此之外,部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还成立了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应急决策和技术的咨询提供了人员保障,也进一步提升了应急管理的综合能力。

(三)传染病防控的能力有所提升

对传染病监测,各家医疗机构基本已实现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嵌入传染病报告监控软件,通过电子传染病报告卡,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规定上报各类传染病,减少了漏报、错报的概率,保证了上报信息的完整性和准备性,同时,也减轻了疫报的负担,提高了管理的效率[1]。

(四)应急物资储备逐步健全

从调查问卷来看,三级以上医院基本配备了包含高效微粒子口罩、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防护镜、隔离衣、生物防护服、防护手套和鞋靴等个人防护设备;各药剂科对常规应急抢救药品列明了清单,明确了应急药品种类、规格、数量,种类多达几十种;除基层医疗机构外基本都配备了呼吸机、血气分析仪、负压吸引器、心脏除颤器、监护仪、简易呼吸器等应急抢救设备。

二、苏州市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管理制度有待更新

苏州高新区、工业园区两家二级医院在制定的内容上参考了上级管理部门的预案内容,未从医院的实际出发,对预案的内容进行细化,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调查中三级医院在制定方式上,基本上是各归口部门编制相应职能的应急管理预案或制度并直接收录,缺少顶层部门对制度的检查、调整、汇总,预案缺少科学实际论证。同时,制度在制定后,没有及时修订,部分内容已经不能指导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2]。

(二)应急资金保障不充足

在调查中发现苏州部分省属、部属三甲医院未在年度预算中设立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专项资金,往往需要依靠政府专项拨款、社会捐赠等途径获得资金支持,特别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资金和物资捉襟见肘。

(三)卫生应急救治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2019年苏州市年末常住人口为1074.99万人,全市共有医疗机构3720家,全市医院共有221家,其中,综合医院80家,三级医院23家,二级医院48家,但全市传染病医院仅1家。二是应急救治人员储备不足。在调查中,三级医院的应急救援人员占医院总人数的1.17%-3.3%,二级医院的应急救治人员占医院总人数的1.36-2.22%,仅可应对日常应急救援工作。三是人力解决方式欠妥。

三、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卫生应急管理意识不够

一是卫生主管部门对应急能力考核的力度不高。在访谈苏州卫生行政部门专家时,我们了解到在等级医院评审中,大多集中于对医、药、护、技等医疗专业方面的考评,对医疗机构实际的应急能力、开展的应急成果没有具体的考评指标。二是医院管理层对应急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具有一定的外部性,不产生经济效益,且部分防护物品、医疗器械费用较为昂贵,部分管理层在思想上出现了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心理,缩减部分应急物资开支。三是医务人员应急的危机意识淡薄。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易存在无所适从、惊慌失措的心理。

(二)应急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访谈苏州部分三甲医院的行政和业务专家后,了解到苏州市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尚缺少明确的应急物资配置标准,并且由于其突发性,大部分医院没有充分时间进行评估预算,只是根据自身情况和对过往的经验总结,进行相应物资的储备,容易出现预算编制粗略的现象。同时,应急预算的需求会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不断变化,加之招标采购流程繁琐、预算信息传达不准确等问题导致预算的执行缓慢,影响应急管理工作效率[3]。

(三)应急培训和演练的力度不强

在应急培训上,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年度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计划和实施预案,在培训方式上存在单一性,往往以知识学习和考核为主。同时,规范化程度不高、系统性不够,缺少针对性和实操性。在应急演练中,常常以院内脚本演练为主,且开展次数较少,缺少与外部组织的协同演练。

(四)联防联控机制有待完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常涉及医院、公安、消防、疾控等多部门,条块分割式的职能定位,导致各单位间协作不畅通、衔接效率不高、应急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从而影响应急管理的效率。在内部应急管理系统中,需要多部门的合作,但各职能部门职责、分工不同,导致内部联动性不足。

四、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应急预案管理

应急预案要打破束之高阁、流于形式的制度模式,形成动态化的行动指南,应急预案的制定要结合医院实际,关注各部门间的配合,侧重实际操作层面,增加场景描述,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经验总结,合理设想未来可能存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丰富和完善预案体系。

(二)健全应急财务管理体系

一是搭建应急财务管理组织框架,在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下成立应急财务管理办公室,由财务处牵头,制定预算科目、应急审批流程、做好物价管理、成本核算等;二是设置应急审批流程,取消不必要的审批环节,简化招标程序,部分紧急采购可直接通过院务会讨论决定,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三是做好应急预算执行及成本分析。

(三)加快卫生应急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对于卫生应急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加强专业性人员的配备和培养。与高校、卫生专科院校建立定向培养关系,增加基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人员的配备;增加公共卫生、医疗急救高端人才的引进和聘用;挖掘和培养院内卫生应急人员,特别是针对重点科室和部门,鼓励通过外出交流、在职进修等途径,提升应急专业技能;做好现有卫生人力资源的应急培训演练,制定应急培训和演练的计划,同时强化院前急救知识、院内救治等技术培训[4]。

(四)加强内外组织协调联动性

对外,加强与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急救中心、其他医疗机构、学校、社区的交流和信息通畅。定期开展组织间学习和经验交流,邀请省内外卫生应急技术专家进行业务培训,检查并指导院内各项卫生应急防控工作。对内,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应急体系。各相关科室根据自身职责,配合好应急管理工作,加强沟通和联络,就历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进行剖析和总结,对工作衔接上的堵点、配合上的难点、管理上的痛点,优化流程、创新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

五、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不断演变和发展,并且逐渐呈现多发和全球化的趋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提升是政府和医疗机构对人民享受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承诺。苏州市医疗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管理能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提升,但各薄弱环节依旧凸显,对此,医疗机构应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预防为主、未雨绸缪的思想,狠抓预案落实工作,经常性地开展各项应急演练和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实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