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悦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2020级,广东 珠海 519082)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关“鸿门宴”项羽、刘邦座次的描写,虽寥寥数语,却大有深意。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里是项王在鸿门设宴,而作者不写宴席间的觥筹交错,而是突出座次排位,有何用意?
按照古代人伦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应该是宾客面向东,主人面向西;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在一般宴宾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是侍坐。由此,我们对文中所交代的这样的位次叙写的用意也就清楚明了。这样的座次安排首先表明刘项双方的军事力量悬殊,其次项羽自己不仅坐尊位,甚至把刘邦安排坐在在范增的下边,故而张良也就只配“西向侍”,一下就把项羽目中无人,骄横自大,刚愎自用的性格表现出来。同时也表明刘邦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够以屈求伸,他甚至甘居范增下位,主动迎合了项羽骄傲的心理,从而保全了自己,这正是他韬光养晦的表现。看来,座位次序的安排并非简单之举,而是有深刻内涵在其中。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它显示着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表现着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因此,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所,对于座位顺序的安排有着不同的礼节规范。《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之所以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就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所以,我们说司马迁对“鸿门宴”上座次的描述绝非寻常之笔。
《水浒》中的好汉排位,起初是依照没英雄个人声望、能力、贡献来排序的。这是“实用主义”的原则,这是最公平,也是最令人信服的。然而之后随着入伙的英雄好汉越来越多,座位就难排了。军师吴用于是采取以天书的形式确定座次排列,宋江、吴用等人也只有选用这种“天书”排座次的做法,才不至于将座次的纷争惹火烧身,有效规避了矛盾冲突。
《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为了坐到哪个位置,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她到了王夫人处,“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这是因为黛玉料定这本是贾政之位,所以再三不肯。这也显示了初进贾府的林黛玉年龄虽小,但知礼懂礼以及她小心谨慎,“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心态。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座次,因为座次是分别尊卑的重要标志。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有严格规定。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这里所说的“位在廉颇之右”就是位在廉颇之上,也就是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此外,还有“左迁”的说法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由太子左赞善大夫降职为江州司马,。所谓“左迁”,就指贬官、降职之意。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由此可见,有关座次的文化,内容丰富,涵义颇深!
就宫室内的座位来说,有着堂上和室内的区别。我国古代宫室的主要建筑物通常是座北朝南,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顾炎武所言:“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指的是“室”内设宴的座礼。但在 “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
古代的“南面”就是面向南坐,这个位置是尊位上位;“北面”就是坐向北坐,这相对“南面”就有些低下。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师生授课学习,老师面向南坐着,学生则面向北聆听老师的教育。“北面,备弟子礼。” (《汉书·于定国传》),就是说,面向北对教师行学生尊师之礼。二是古代的君主面向南坐,臣子朝见国君时就面向北,因而,对君王称臣称为 “北面”。 “王蠋,布衣也,义不北面于燕。” (《史记·田单列传》),句中 “北面于燕”就指对燕国称臣的意思,王蠋是一位普通百姓,却有强烈爱国之心,誓死不对燕国俯首称臣,也就是宁死不向燕国投降之意。
在室内最尊贵的座次是坐西向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向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古代上有“东家”、“西宾”的说法,即是就室内而言。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于坐西向东的座位上,用意是表示尊敬。所以,把宾客和老师也尊称为“西席”或“西宾”。在《称谓录》卷八有这样的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如果客人的座位在西,那么主人陪客的座位则在东,故而把主人也称为“东家”。
古代车骑位次安排则与堂上和室内不同。车骑上的位次是以左为尊的。“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史记·信陵君列传》)这里的“虚左”就是空出车骑左边之位,以表示尊敬。今成语有“虚左以待”,本意即如此,不过这里的“左”已泛指席位左边的位置,而不单单指车骑位置了。
中国最早的礼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而我国宴席食礼的基础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两汉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指以面向东坐为尊位上位。在现代餐饮文化中,对座次安排的讲究,总的来讲,也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主座的对面坐的是邀请人的助理,主宾和副主宾分别坐在邀请人的右侧和左侧。按照传统,如用八仙桌宴请宾客。正对门的位置是上位,两边的位置为偏座。长辈、主宾或地位高有名望的人坐在上座,其余的客人依次坐在偏座。在我国,以左为尊位,以右为次位,以上为尊位,以下为次位,以中为尊位,以偏为次位。而在西方,却以右为尊位,以左为次位。当然邀请人可以指定客人的座位,即使是自己的部下或晚辈也可以被安排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通过座位安排,我们从中不仅看出了文化的传承,也看到了人情修养。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座次文化内涵的了解,可以增强我们的文明素养,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