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 401147)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大势所趋。从国家角度来说,它是巩固壮大主流媒体舆论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从媒体行业角度来说,它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求得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受众角度来说,它使得用户获得了更好的信息服务和信息体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在所处媒体的融合发展中找准位置,从思想认识和技术层面完成转型,保证在传媒创新实操过程中适应发展的新需要。但是,由于受到自身惯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短板的限制,这种转型也会是艰难和阵痛的,一些电视新闻记者难免会面临一定程度的现实性矛盾。以下将对电视新闻记者在转型中所存在的普遍现实困境和对应策略进行简要的探究。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受众数量、广告营收越来越少,相反《今日头条》等新闻类APP 及综合网站和微博、微信、QQ、抖音等新兴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在逐渐上升。以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媒介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影响,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与阻碍。如今,公众普遍认为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快、便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浏览各种信息,但是阅读体验感低,信息碎片化、泥沙俱下;而通过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慢,不方便,但是权威全面、公信力强。传统电视新闻记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滞后于媒体融合的实际需要。在内容为王、创新致胜、渠道多元的传媒新时代,电视新闻记者在转型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是如何从技术单一滞后的传统记者,快速转变成思维活跃、富于创新、技能全面的媒体人。
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充分认知新媒体的时代特征,向融合型记者转变。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具有计算机检索功能、超级文本功能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全面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使新媒体拥有了当下公众普遍欢迎的新传媒时代特征,一是显著的交互性,突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式传播,实现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使媒体和用户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都能无障碍沟通交流;二是个性化,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收阅的个人化,能够基于特定对象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多种个性化需求的服务。
如今,“内容为王”的观念更甚于前,受众选择信息的方式日趋多元,单一种类的媒介和信息产品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所以,在新媒体时代的竞争中,传播内容的优劣就显得尤为重要。内容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内容融合将释放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因此,电视媒体和记者在转型发展中,很重要的突破口就是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打造多样化、个性化、可视化的电视传媒融合型新闻产品,由此需要进行采编流程再造,构建融合型的编辑部,培养融合型的采编人员。
由于受众接收终端移动化、小型化、私人化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突破单向传播传统模式,拓展技术手段和渠道互动性,最大限度满足公众的需求对电视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如何让电视新闻记者采访创作的新闻和媒体发布的新闻及视频产品更具贴近性、鲜活感、时效性,并能被受众便利获取、持续关注,拼的不仅是新闻内容、新闻理念、创新意识更是技术。这种“技术”涉及电视媒体的融合生产平台,还有记者的快速反应、迅速采编、精心制作、创新发布等综合能力,以及整个电视新闻和视频产品参与媒体融合竞争的产业链。在传媒新时代,电视新闻媒体和记者应该做到融合产品的快产快销、精准投放,研究受众需求创新形式增强传播实效,从而拥有传媒融合、出奇制胜的“杀手锏”。
综上所述,传媒融合发展是时代趋势,加快电视媒体融合发展、记者转型现实而迫切。“内容为王”越来越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共识,这也从另一方面为电视媒体专注视频优势进行突破以及电视记者进行融合转型带来了新机遇。电视记者应更加明确自身优势和困境,从转变思想和实做能力入手,补齐短板融合采编做好内容,在融合发展需求的关键性素质方面取得突破和提升,必能加快向融合型记者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