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凡 胡 建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637009)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优秀文化资源。它们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奋斗和英雄主义的历史,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具体而言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以红色经典作品、红色景区、红色网络等为载体,是组织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发展红色文化产业而被充分利用的资源。[1]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文化支撑,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支撑,二者相辅相成。在高校这一大环境中,我们要把红色文化资源的物态载体充分利用起来为高校服务,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的育人功能,以此来提升高校文化氛围,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在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价值认同、深化责任意识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榜样力量以及宝贵的精神价值和重要的教育资源,这是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的体现。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浴血奋战的精神成果,具有优秀的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从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的过程中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见证了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些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从失败走向成功,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革命精神、真人英雄事迹的深刻文化内涵为大学生的价值观提供了客观依据和价值规范,避免了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错误的影响,对国家和社会产生危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与国家主流价值观接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塑造良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大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培养方面的自觉意识,以国家的历史背景作为依托,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熏陶,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方面的育人功能。
红色文化资源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应当承担理想信念价值传播和道德培育的社会功能,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2]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3]正是因为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西方国家一直在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主张普世价值的传播,所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真实的革命事迹远胜过一切理论说教,让大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感受到深厚榜样力量的支撑,从而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再者红色文化资源还是具有深厚的革命道德实践的精粹,我们要发扬榜样力量,发挥革命道德的价值,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随时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不计较个人得失,树立正确的自身价值取向,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红色文化资源中关于革命党人的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大学生必须发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提升自我诚信意识和水平,增强纪律约束感,克服纪律观念淡漠的不良风气。[4]高校在育人实践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就是要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红色文化资源的建设和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价值。红色文化资源包含有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一些主流意识形态如民主观念、法制观念等。这些重要的精神价值可以使大学生产生价值共识、思想以及情感的共鸣,增强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有利于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记在心中,身体力行。最经典的莫过于举行的唱红歌比赛,还有在快闪上流行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红遍大江南北,代表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引起了情感共鸣,增强了大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国家的深切认同。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撑。还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的阅兵仪式,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气派和大国风范,这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荣誉感,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对国家、民族、党的政策的认同。
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红色文化资源所显示出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红色文化资源已经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5]大学生作为高校主要的教育对象,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育人功能为高校服务,势在必行。即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储备干将,让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下学习革命党人的责任意识,以更高的要求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向祖国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靠近,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是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重要教育资源功能的体现。中国各种红色纪录影片的播放,比如《我和我的祖国》,让大学生体会到在国家危难当头,中国共产党人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国家的荣辱与自己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深化个人对祖国的责任意识。而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今天,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特有的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以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己任,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国家效力,深化责任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家、高校以及社会都非常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积极影响,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家也有许多相应的政策。虽然前景非常可喜,但是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近年来,高校有越来越多的措施展现了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例如,高校主动联系红色文化基地,开展红色文化基地旅游,参观历史名人纪念馆,认知实践,增加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理解革命党人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学习他们身上可贵的革命精神,为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可见高校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育人实践中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但是一些高校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实施制度还不够完善,没有相关的一系列保障机制。 首先,从人员角度来说,部分高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班子人文素养不强,也没有一整套关于提升高校组织者和教育者人文素养的体制。其次,从制度的角度来看,部分高校没有制定具体的保障制度,使得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接受程度不够,不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实际的教学任务中,部分高校也没有具体落实的措施,没有使红色文化资源真正发挥育人作用。最后,从综合角度来看,社会和学校方面在很多地方宣传力度不够,没有结合社会各阶层整体合力的效应,共同完善和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些高校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在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过程中,一些高校多采用理论灌输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知识,但效果甚微。这种文化精神不可能内化在大学生的具体行为中,是大学生被动接纳的结果,没有对大学生产生吸引。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是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方法,但并不是大学生靠近红色文化资源的唯一途径。教学内容太过单一,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难以使大学生把革命党人的精神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无法产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正确理解。并且一味采取理论灌输的方式对于大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独立思维方式的培养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再者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兼顾不够,这对于高校的育人实践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对于大学生的培育,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可以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对教育有一定的感染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大有裨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道德水平。各大高校近几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各有千秋,但是有些高校对于建设具有红色文化资源气息的高校文化环境这方面准备不够。例如,一些高校没有一些关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纪录片的播放,也没有主动创办一些有利于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建设的活动。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熏陶和教化是一种“润物细无声”作用,如果不能加强对于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方面的建设,对于高校的育人实践以及进步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些高校虽然建设了红色网站,但是通常都是由学校的宣传部门和党建部门联合起来进行建设和管理,大学生在高校红色网站参与学习的机会不够,没有建设红色网站和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感知力不强,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够广泛,缺少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并且红色网站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太被大学生所接受,所以就导致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接受度和认同度不高。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就无法做到适时引导。所以导致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网站的大学生很少,这些都需要去落实。
大学生是一个多元性的个体,作为一个实践的主体,具有主动选择兴趣的能力,在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时,必须考虑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是当前一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理论化倾向严重,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得大学生觉得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精神与自己相距甚远。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必须符合教育对象的需求,才能发挥出预期的效果。教育者通常会忽视对于红色文化素养的认知,就难以把红色文化精神需求转化为内心的影响机制,很难引起大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价值认同。虽然红色文化资源的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还停在理论层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有待提高。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过程中,只是片面地灌输理论,缺乏与大学生的互动。虽然现在互联网发展迅速,也有一些红色文化网站,但是网站与大学生的互动空间少,使得大学生对于历史人物、革命党人的评价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与自身的学习生活联系不够,难以对革命党人以及背后的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这些都表明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够,关于现实意义的研究比较缺少。比如: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实意义以及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过程中体现的时代价值有哪些?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思考。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的育人功能,解决高校红色文化资源面临的问题,必须注重丰富实践路径。为此高校必须从完善育人的相关机制,创新育人载体,建设具有红色文化资源气息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出发,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实效性。
高校是红色文化资源的优秀教育基地,必须完善一系列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实施机制,并具体实践,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首先要建设具有高校人文素养的领导班子和教师班子,建立一整套完备的体制。在实际教学任务中,深刻落实工作,使红色文化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其次要制定具体的保障制度,从实际出发,使大学生能够认同、接受红色文化资源,产生价值认同。集合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合力效应。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要共同发挥作用,学校要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作用,社会上要积极宣传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活动,增强人们的参与感。大学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增强获得感,发挥创造性。
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实践中,各种文化载体作为平台为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利用和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载体,更要对其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如定期邀请一些其他学校的著名学者来做报告,充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定期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特别是网络新媒体这个新生载体,也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跟以往的文化载体相比,网络的开放和自由、迅速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微时代”。在这个时代下,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载体,创新课堂内容,开展新型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模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增进彼此信任,达成共识,真正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强化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高校校园环境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文化载体的核心就是对其进行创新。首先,文化载体方面,学校以及各学院教育者,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自由的校园,真正实现富有红色文化资源气息的,充满“红色”的教育环境。其次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现代化的网络资源丰富,对于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提升工作效率和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具有文化素养环境的体现。校园文化包括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筑特色、文化生活氛围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营造自由民主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各大高校都有一定的网站平台,在学校的宣传部门和党建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保证校园红色网站内容健康合理的情况下,可以由大学生设计内容和形式,由老师给出建设性的意见,这样就可以间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加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接受度和认同度。网站上面建立自由谈论区,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就红色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讨论,可以密切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主动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还可以在网上举行关于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奖知识竞赛,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知识。建设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高校红色网站或红色版块,必须创设独具魅力的网络“新课堂”, 提升有效点击率,才能让红色元素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进而达到以高大上的政治内容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宣传也能“走心”的效果。[6]
高校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要发挥问题导向意识,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现实问题出发,增加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的联系,使大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资源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使红色文化资源更接地气,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思想上主动接受的程度提高。对于当前世界的大格局来看,如何发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红色文化资源的联系,如何诠释红色文化资源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影响,如何最大程度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使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何把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促进社会的稳定。这需要我们使用专业知识和渊博的学识来解决大学生的难题,分析当前的热点,与大学生一起讨论,改善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增加他们的兴趣,也为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实践提供可行性。还有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个性化非常突出,所以我们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针对性,把握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影响的规律,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学习和生活,找到与大学生密切联系的切入点,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的输出方式与大学生可接受的方式保持一致,完成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教育目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