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同感的地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探讨

2021-11-28 12:57:12戴红宇
安顺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认同感中华传统

戴红宇

(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三明3650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形成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文化自信是相对于文化不自信而言,文化不自信的根源之一就是对文化的不认同,这一点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尤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降,在教育产业化的驱动下“经济适用性”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改革的主要指标,培养出来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令社会诟病不已。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等新时代的命题下,地方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文化主题,通过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践行路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

一、校园文化是地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抓手

何谓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功能为何,相关的论述已经颇多。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并不只是地方高校或者说是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可以追溯到近代以来我国由于“文化选择”的阵痛而产生的。要提升学生素养、形成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固然不可能要求地方高校“毕其功于一役”。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遗大投艰,对于偏向理工学科建设的地方高校而言,如何选择、如何传承、如何创新并非易事。所谓文化认同,概而言之,即是个体对群体文化的接纳;相对的,培养文化认同,亦可以视为群体文化在个体身上的投射。就地方高校而言,自身的教育精神或者自身的历史,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文化要素。

以三明学院为例,前身可以追溯至1873年在福州设立的“致用堂”(后改成致用书院),其所蕴含的“通经致用”“明体达用”一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致用书院的办学也“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我国传统书院经世致用的教育精神”[2];1905年致用书院并入全闽大学堂,“中国近代大学的起源与晚清时期图强、自救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是有很大关系。”[3]后者的成立印刻着教育救国的时代精神;抗战爆发后,其又以福建省立师范学校之名内迁永安,发扬笔杆、枪杆、锄杆的“三杆精神”;等等不一而足。随着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持续深入,三明学院亦适时提出“建应用强校,育致用大才”的口号,“经世致用”四字屡见报端。诚然,尽管在校训、校风等方面没有明确提出经世致用文化之于三明学院的意义与价值,但其确实可以作为贯穿学校办学历程,并且至今仍有相当价值的文化元素,应当可以视为学校教育精神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经世致用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和同光之际成为思想文化上的“显学”,“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同时也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由此兼而言之,三明学院以经世致用文化为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不仅是丰富学校教育精神的有效形式,同时也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

事实上,不少地方本科高校都可以从其办学历史、从其区位文化,找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从而凝练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与主体,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譬如横渠四句之于咸阳、湖湘文化之于长沙、博施众利之于莆田、先忧后乐之于岳阳……学生如果能对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精神产生较强的认同感,那么“举一隅以三隅反”,可以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而这样也能够有效舒缓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内容之困境”和“师资队伍之困境”。[4]以校训、校风、校史为主的传统文教精神、道德精神,应当是地方高校最能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所在。然而在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记诵轻辩证、重闻见轻践行,学生对于学校提出的此类文化元素也并没有形成相当的认同感,并由此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欠缺、选择迷茫、践行乏力。究其原因则是地方本科高校在其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教育中概念不清、创新不足、体验不深。

二、以知识教育培养认同感

所谓知识欠缺,是指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群体对包括学校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识层面上的不足。这固然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在我国现行的高中文理分科制度中,占大多数的理科生从高二甚至更早就开始不修读历史学科;而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又往往是以理工科为主的。以三明学院为例,其2019年招生计划中面向理工类招生一千七百余人,面向文史类招生七百余人(均不含艺术、体育类学生);而学生的必修课程中与中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也只有《大学语文》1门。可以说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都是比较边缘化的,地方高校又缺乏发展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的动机,更进一步使得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条件。调研发现,不少学生对基本的朝代沿革都知之甚少,而对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文化概念又语焉不详。这与学校在宣传教育过程中的概念不清有一定关系。

这里所说的概念不清,并不是指考据训诂上的概念不清,而是指作为校园文化、教育精神的内涵、旨归不明确,极大地削弱了文化上的引导价值。以经世致用为例,其从词源考证上已然不厌其烦,在中国知网上以“经世致用”为关键词的论文达1800篇以上。我国国内以“经世致用”为校训的有中南大学、宁波大学等。中南大学以“经世致用”为校训“旨在指引和激励广大师生在立身行事中,始终注重加强修养,努力成为高素质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创新型人才。”[5]宁波大学以“经世致用”为校训则是直追浙东学术的发展脉络。那么,如果三明学院也提出以“经世致用”作为校风、学风,其内涵有需要作何解释呢?再如,我国高校中以“厚德博学”为校训的学校也不少,它们的内涵就如出一辙吗?事实上,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在校训、校风上与老牌院校有相同、相似之处。这更要求地方高校要对自身的文化概念进行阐述,说明其在人才培养、治学风格上的旨归,首先使学生“知之”,让学生对这些文化概念、文化元素有基本的认识和较为清晰的脉络。认识一种文化未必会认同一种文化,但不认识一种文化必然不会认同一种文化,加强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起点。

地方本科高校应当基于自身的办学资源和文化特征,开设相应的课程,在此过程中丰富、完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培养学生形成对学校文化的认同,进而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这一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所以,高校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让学生系统、准确、深入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6]然而,事实上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而《大学语文》又多偏重赏读,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传承的基本脉络都还不能形成相当的认知。在师资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应当将自身的文化元素贯穿在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体系中,或者直接以自身的文化元素为主题开设相关的课程,“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使学生能够提纲挈领地理解学校提出的文化元素和中华文化的基本面貌。譬如“经世致用”文化在历史上的起伏,就可以成体系地说明我国文化发展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基本面貌;再譬如可以以“横渠四句”说明历史上士的群体认同和价值取向变迁;等等。诚如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此外,地方高校也应当对自身所提出的校训、校风等文化口号和教育精神结合人才培养的规格进行更为明确的诠释,如“经世致用”之于地方高校可能更多的是表达“将理论用于实践”而非“以实践创新理论”;而“为往圣继绝学”之于地方高校也有别于国家社科基金中的“绝学”的概念。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高校能够做出“接地气”的解答,而非人云亦云、拿来主义。而唯有切乎学校实际、切乎学生实际的文化内涵,才更能为学生对此有足够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足够的认同。

三、以文化研究提升认同感

所谓选择迷茫,是指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群体由于知识层面的对传统文化认知缺乏而产生的认同缺失,并由此导致在纷繁多元的文化情境下莫衷一是。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上的偏误“借着主流社会的力量和国人的盲目认同,英语就建立了自己在中国的绝对权威。另一方面,中国文化逐渐沦落为一种‘弱势文化’。”[7]与此同时,西方的一些诸如“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也借助英语文化的输入而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不小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反思”的旗号,借“还原历史”“重写历史”歪曲国史。[8]以“经世致用”文化为例,除了学术上的探讨外,不少自媒体、网络博文以“严肃考证”的为幌子,或者批判经世致用流于“繁琐哲学”、耽于事功物利,名为致用实则害学;或者借以歌颂曾左李张锐意改革、力挽狂澜,从而否定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农民起义运动的正当性和先进性。再譬如近几年清宫剧的流行,使得所谓“穿越文化”大行其道,对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中国革命、中国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相应地就会动摇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除了社会大众文化流行的冲击外,就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很大程度上还由于自身的创新不足,亦即地方高校对自身所提出的文化口号缺乏足够的研究支撑,不能从学理上进行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不能发挥高等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形态的学术性、严肃性,也就不能对其所宣传的传统文化赋予具有自身特色的时代内涵、不能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学生在此情况下不仅不能对传统文化有所辩证的认识,反而很容易陷入选择迷茫的困境,从而消解了教育的成效。“在发展市场经济语境下,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想能力增强,不再盲目跟着标语口号跑了。”[9]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对自身提出的文化口号进行相应的研究,从话语体系上使学生“信之”,以期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文化认同感。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发展工科、理科、艺术学科等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更为密切的专业的同时,也应对自身提出的文化课题有所研究,切合实际地实现“创新性转变、创造性发展”。“20世纪中国文化史表明,儒学的危机除了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的基础之改变外,主要来自于国人在功能坐标中判定儒学不能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亦即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潮影响下已不再认同儒家伦理的价值。”[10]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能够在21世纪发挥价值,就需要对之进行相应的研究、探讨、创新。地方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也不能置身事外,相反其更应当有组织、有规划地对自身所提出或者所独有的某种传统文化进行成体系的研究,并应当取得相当的成就。一方面,可以科研反哺教学,更好地解答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虑,避免学生受到所谓“重读历史”“解构历史”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研究,在不断说明、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可以引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辩证的认识,避免一些诸如“女德班”的文化糟粕浑水摸鱼,在地方高校教育中“借尸还魂”。“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唯有学校、老师先对某种文化有足够的研究和足够的解释能力,才能够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引领学生由学而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并为树立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四、以文化践行巩固认同感

所谓践行乏力,其本质上是地方本科高校学生群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知行分离的现象。“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理性认同基础上。“缺少理性,一个人的举动只能是对冲动、嗜欲或者外在力量的反应,而无法上升到有意图的、自我发起的行为的层次。”[11]换言之,没有理性的文化行为就难以形成文化自觉,更遑论文化自信。而理性自觉则是建立在相应的实践上,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的:“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12]而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相应的实践机制,这也极大影响了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譬如学生应当如何践行“经世致用”;或者“经世致用”应当如何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并产生相应的影响;或者学生的哪些行为事实上就是在践行“经世致用”。追问下去,则更是发现传统文化教育中,知是知、行是行,相应的文化并没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影响,传统文化就成了“空中楼阁”。

这与地方本科高校缺乏相应的体验平台、实践路径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方面是学生在接触、接受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之后,没有相应的体验环境,难以形成理性自觉。如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引入诗词大会等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虽然热热闹闹,但参与面窄,占大多数的理工科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往往被忽视,同时内容与形式都还不能与高校的教育特性相符合。换言之,地方高校还没有探索、搭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验平台。另一方面则是学生的文化行为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一些地方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片面追求实践的“高大上”,非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不可,其实践路径脱离了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实际,客观上使得学生在文化践行中“不知其所以然”。一些报道指出,不少大学生在参加公务员面试的过程中,“为古而古”,夸夸其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当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出现的偏差。因此,地方本科高校不能不回应这一要求,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体验平台和可行的践行路径,使学生“行之”,将文化理解上升为行动自觉,确实养成文化认同感。

地方本科高校在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过程中,也应适时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的文化资源,以便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获得相应的文化体验。例如“经世致用”与古代书院教育有较大关联,学校不妨从校史馆中遴选一些书院教育情境下学生的“课艺”成果,让学生更清晰地体验到古代书院教育的学生是如何践行“经世致用”的;又譬如明代杨继盛、左光斗等人的事迹亦足以作为“为生民立命”的文化榜样。学生在直观体验这些文化故事的过程中,更能够形成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当前的一种误区似乎非四书五经、楚辞汉赋不足以称传统,非含英咀华、佶屈聱牙不足以称文化。这也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当拓宽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3]地方本科高校可以通过组建师生科研学习团队或寒暑假社会实践团队进行某类现实问题的协同攻关,并使相应的文化元素成为该团队长期的共同信仰,传下去、活起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文化,更是“创造性输出”地践行文化,乃至形成践行文化的行动自觉,从而理性地树立起文化自信。例如,地方高校在应用型转变过程中提倡“真题真做”,解决现实情境下的知识问题,与“经世致用”有着内在的相通性、一致性,学生如果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有所成就,也足以称之为“文化标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4]在大众文化、西方文化、网络文化等等大行其道的当下,地方本科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结合自身的文化特征,从校训、校风、校史等方面寻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点,“咬定青山不放松”。通过明确地诠释、系统地研究,并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形式和文化践行路径,引导学生知之、信之、行之,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进而形成行为上的理性自觉,从而真正树立起学生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认同感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1:34